棉花,作為國內主要經濟作物,是農民收入的一部分。在棉花種植過程中,也會出現如藥害、枯萎等病變,影響到棉花的產量,在此聚英云農分享下棉花病變的防治補救措施。
棉花發生藥害后,應用清水進行噴霧或清洗,控制藥害發展,同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緩解藥害程度,并適當追肥和中耕松土。
1、清洗預防法在噴過麥田除草劑后應立即用清水將噴霧器反復沖洗干凈,噴施其他農藥前再次將噴霧器清洗幾遍,預防因除草劑殘留造成的藥害。
2、噴水清洗法若發現及時,立即噴灑清水進行清洗,每天早晚各噴一次,連噴3—4天,可有效控制藥害的發展,減少因藥害造成的損失。
3、激素緩解法在藥害發生后,及時噴灑奇寶(九二O)激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緩解藥害程度,促進生長,一般噴灑濃度為40ppm溶液。
4、補肥促苗法發生藥害后,植株生長發育受阻,應及時給予營養補充。①葉面噴肥,可噴施旱地龍500倍液或惠滿豐600—800倍液,快速補充養分②土壤追肥,可每畝追施尿素5—6公斤,促使植株恢復生長,減輕藥害程度。
還有一種方法是借助水肥一體控制系統,改變傳統水肥根據人工經驗追加的方式,轉為根據土壤水分,作物的需肥規律,周期性地施肥灌溉。施肥機可按照用戶需求設置方案,對灌溉量、肥液濃度、酸堿度、吸肥量等重要參數都可監控和更改,實現節水、節肥,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品質。該系統廣泛運用于大田、溫室、果園等種植灌溉作業。
5、中耕松土法進行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增強土壤透氣性,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加快土壤養分的分解,增強根系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使植株盡快恢復生長發育,降低藥害造成的損失。
要防治棉花枯萎病,應實施輪作倒茬,并加強栽培管理,同時合理施肥,必要時選用菌肥或枯草芽孢桿菌進行噴施防治。
1、黃色網紋型:病苗子葉或真葉的葉脈局部或全部褪色變綠,葉肉仍保持一定的綠色,但葉片呈黃色網狀,最后干枯脫落,成株期也偶爾出現。
2、黃化型:病株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局部或全部褪綠變黃,隨后逐漸變褐枯死或脫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現。
3、紫紅型:葉片變紫色或呈紫紅色斑塊,葉后逐漸萎焉、枯死、脫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現。
4、凋萎型:葉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葉片全部或先從一邊自下而上的萎焉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5、矮縮型:早期發生的病株若病程進展比較緩慢,則表現節間縮短,植株矮化,頂葉常發生皺縮、畸形,一般并不枯死。矮縮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見的病癥之一。
種子帶菌是病毒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近距離傳播主要與農事操作有關,如耕地、灌水、大風及使用未經腐熟的土雜肥或未經熱榨處理的帶菌棉籽餅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離傳播。
枯萎病發生與地表溫度和雨量有關,當土層10厘米地表溫度達20°C左右開始發病,在地表溫度25-30°C(棉花蕾期),出現的一個發病高峰,夏季地表溫度達到33-35°C時,病情停止發展。秋季當土壤溫度下降到25°C左右時,病情又回升,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
棉花枯萎病屬與系統侵染管束類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藥劑,一旦發生,難于根治,必須采取種植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輪作倒茬:重病丘快實行稻棉水旱輪作以及種植綠肥,對減輕病害有明顯的作用。
2、加強栽培管理:及時定苗,拔除病苗,適期中耕培土。在病田定苗、整枝時及時將病株清除,田外深埋,使用熱榨處理的棉餅和無菌土雜肥;蕾期中耕培土,均具有減輕病的作用。
3、合理施肥:增施鉀肥和有機肥,提高棉花素質,增強其抗病能力;中后期淺中耕或不中耕,達到少傷根,減輕病菌侵入渠道,改施尿素為碳銨,適當控制病菌繁殖。
4、化學防治:用枯草芽孢桿菌或菌肥近幾年試驗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需要在本地試驗菌種的適應性,否則菌種難存活,防效差。推廣菌肥,一定要有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