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用菌之一,秋冬季是平菇的出菇生產季節,在智能大棚的管理原則上除了智能溫室大棚系統的季節管理模式外,還有其他管理手段,會直接影響到平菇的產量和品質以及收益,一起來看看:平菇智能大棚的管理要點。
光照是冬季增加棚溫的重要方式,還是提高產量、改善出菇質量的重要途徑,光照強度和是將應該根據智能大棚的保溫情況和氣候變化而定。如果智能大棚的保溫性能好,夜間溫度可以維持在5度以上,那么可以早揭晚蓋草苫,盡量延長白天的光照時間;反之則要縮短白天的光照時間。光照強度直接影響到平菇產量和品質,在光照較強的平菇大棚內,平菇子實體顏色較深,葉片較厚,菇片韌性好,產量也可增加20%左右。
冬季氣溫低,智能大棚內地面和培養料蒸發量少,菌絲體呼吸作用降低,消耗的水分也相應減少,加之冬季以保溫為主,智能大棚經常關閉,所以水汽難以散發出去。所以冬季智能大棚應該少噴水,不可過多,空間較大、菌棒擺放較少或者通風情況較好而又較易升溫的平菇大棚,一般1-2天噴施一次為宜,反之3-4天噴施一次。噴施也不能閉棚水,這樣會造成片上卷,甚至枯黃而死,引起生理性病害。
通風換氣能加智能大棚內的氧氣含量,但是通風同時冷空氣也會進入智能大棚,降低智能大棚溫度,所以冬季在保證棚內氧氣夠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通風時間。通氣狀況良好的平菇大棚,宜采用短時間小通風的方式換氣,即一天通風3-4次,每次30分鐘,反之宜通風8―10次,每次20分鐘。
溫度是影響到冬季平菇幼蕾產生及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棚溫過低或者溫差過小,菇蕾難以形成,現蕾后棚溫過低,子實體基本停止生長,不會分化,也會形成畸形菇,商品價值低。在平菇蕾形成后需要適當加溫,需保持棚溫在5度以上,以利于保溫并拉大溫差,促使菇蕾形成,現蕾后宜控制棚溫在8℃左右,保證子實體正常生長。
聚英智慧農業物聯網云平臺,以農作物栽培工藝為指導,結合無線網絡傳輸、智能終端設備、大數據分析、Al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和終端設備,遠程實時采集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PH值、電導率等農業環境、土壤墑情數據,通過邊緣計算實現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自動卷簾控制、自動施肥、自動打藥、自動控溫調濕,使農作物處于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中。以平臺大數據為依據,為農藝改進提供數據支撐服務,促進農產品品質安全升級,助力農民增收,將傳統農業的“看天吃飯”進化為現代農業的“知天而行”。方案適用于大田種植、日光溫室、聯動溫室、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場合,服務對象為農資企業、水肥公司、種植基地、示范園區、解決方案公司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