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北考察時指出,總體看今年全國小麥比去年增產,豐收已成定局。這給人們吃了定心丸,為全年糧食穩產打下基礎。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的雙重考驗下,克服罕見秋汛、大面積晚播弱苗及收獲前干熱風影響,今年夏糧逆境奪豐收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一樣的“成功密碼”?
藏糧于技,水肥一體化是逆境增產的科技密碼
“有肥無水望天哭,有水無肥一半谷”,不論是在前期晚播弱苗促弱轉壯還是灌漿期防“干熱風”保夏糧豐收行動中,水肥科學運籌對小麥“妙手回春”“保駕護航”的作用一次次得到凸顯,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巧施肥水,有效實現了增穗數、提粒重,成為夏糧豐收的關鍵密碼。
麥收時節,冀南平原的麥田一片金黃色。望著長勢喜人的小麥,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民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薛紅欣臉上露出了笑容?!懊恳桓溍缍紒碇灰?,促弱轉壯主要是靠水肥調控,專家給咱開出了好‘方子’,種出來的小麥就是不一樣?!?/p>
經測產,薛紅欣的小麥田較周邊同期播種的麥田增產12%。合作社于今年初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鋪設了滴灌帶,針對小麥弱苗“一根針”的實際情況對灌溉時期、灌溉方式、灌水量和施肥方式做了調整,在分蘗期墑情不足時,小水濕潤滴灌7—10立方/畝,補充表墑;在小麥起身拔節期和抽穗開花期各澆水1次,并隨水滴施尿素硝銨,在省水省工的同時促進了晚播弱苗的升級轉化。“下一季玉米仍繼續采用滴灌方式灌溉,預計每畝可節水60立方?!毖t欣補充道。
“畝產1100斤,你都想不到這是我們去年最差的一塊地,受去年秋季降水的影響,這塊地播種時已到了11月27日,越冬時沒有完全出苗,屬于‘土里捂’。”山東章丘中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部部長趙建鵬介紹,后來區土肥站專家專門給他們制訂了水肥管理方案,利用水肥一體化設備分階段多次灌水施肥,滿足小麥各生育期要求,并利用田間墑情自動監測站實時掌握土壤墑情狀況,在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5%時及時灌溉,在水肥一體化、測墑補灌等一系列措施綜合推動下,晚播小麥最后不但沒有減產反而還實現了增產。
科學的水肥運籌技術與質量過硬的好肥料相得益彰。全國農技中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金碩果家庭農場布設了冬小麥巧施肥水促弱轉壯百畝示范區,該農場小麥播種時間較往年偏晚10天左右。區農技中心技術員李艷寧說:“我們按照全國農技中心小麥巧施肥水促弱轉壯技術試驗示范方案,在小麥拔節孕穗期和灌漿期分別噴施示范肥料一次。不同示范處理的小麥畝穗數較對照區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噴施有機水溶肥、海藻肥畝穗數增加最多,較對照增加4萬穗,畝增產在50公斤以上?!?/p>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面對多年罕見的冬小麥晚播形勢,農業農村部2月份發布《全系統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工作方案》,組織專家制定技術方案,協調全國農技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技人員以分省包片的形式,深入冬小麥主產區的田間地頭,大力推廣科學水肥調控促弱轉壯技術。中央對小麥促弱轉壯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前期拿出了50多個億實行抗澇播種,促弱轉壯,后期又拿出16億專項資金用于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其中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等是主要的水肥調控措施?!?/p>
藏技于水,高效節水灌溉是豐收背后的裝備基礎
如何才能實現水肥一體化,將巧施肥水的技術要求落實到田間地頭呢?這離不開背后的墑情監測黑科技和高效節水灌溉硬裝備。近日,山西運城永濟市栲栳鎮棉花原種場傳來豐收喜訊,經專家測產,農場的晚播麥田畝產637公斤,農場技術負責人張彩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覺得今年麥子的豐產主要歸功于精細的田間管理,而精細的田間管理有兩大利器,一是高效節水灌溉設備,二是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儀器,二者缺一不可。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儀實時測定耕層土壤含水量并自動上傳至智能灌溉決策系統,系統在綜合土壤墑情、作物需水特點及降水氣溫等氣象參數后,可自動計算出灌水量并灌溉,在省時省工的同時也節約了寶貴的黃河水資源。山西省土肥站節水科張國進研究員補充說,智能灌溉設施就像麥田的智能管家,真正幫人們實現了農田水分精準調控,安裝這兩套設備的麥田,比其他麥田平均要增產60公斤左右,增產率超過10%,是真正的節水豐產神器。
在河南獲嘉縣,弘晟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好收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利農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的三個千畝水肥一體化示范方播期都同比常年偏晚20天左右,但每畝實收小麥產量都在700公斤左右,部分核心地塊畝產800公斤以上。在晚播與干熱風的疊加影響下能夠喜獲豐收,合作社應用的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及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可是立了大功。獲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慶安說,前期小水灌溉施肥給弱苗“補營養”、中期肥水調控增穗數提粒重、后期噴水降溫防干熱風全靠這些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既省工省力,還作業均勻、效果好。
在安徽阜陽市潁上縣西三十鋪鎮三十鋪村永祥良種服務有限責任公司525畝小麥示范田測產現場,潁上縣土肥站站長王樹文宣布:“小麥畝均產量609公斤,比未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小麥田塊增產65公斤?!惫矩撠熑酥煊老樽院赖卣f:“我這片小麥去年種得遲,當時因秸稈直接翻耕還田,土壤比較松,出苗還比周圍的差,但我這套固定噴霧式水肥一體設備幫了大忙。春節前及時澆了一遍水,同時噴了一次葉面肥,開春后我又在返青和拔節期各進行一次澆水和葉面噴肥,結果長得反倒比別人都好。大概算算:一畝多收65公斤,就能多掙180多塊錢,總共多收34000多公斤,能多賣9萬多塊。”王樹文補充說:“這套設備是由省土壤肥料總站聯合省農科院自主研發,能360度自由旋轉霧化噴灌,每畝能節水40%,節肥25%,節省投入45元左右,525畝小麥可節本兩萬多。實際算起來,朱老板今年節本增收12萬元左右,等于多賺一臺小汽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組組長康紹忠指出:“確保糧食安全,耕地是基礎,種子是關鍵,水利是命脈。通過墑情監測、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綜合措施,把農田土壤水分控制在農作物最適宜生長的范圍,水分養分協同配合,可以促進作物生長,使作物優質高產,把增產潛力發揮到更高水平。今年晚播弱苗促弱轉壯,夏糧能夠逆境豐收,充分說明了藏糧于技、藏技于水的巨大潛力。”
戮力齊心,逆境豐收離不開的水肥隊伍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50歲出頭的區土肥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孫海龍正組織區農技中心的專家進行小麥測產,他感慨道:“去年小麥晚種了近20天,加上受多發散發疫情影響,確保夏糧豐收形勢非常嚴峻。但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積極奔赴生產一線、一對一幫扶指導農民,實現了大災之年小麥再奪高產?!?/p>
孫海龍說,好技術真正被農民采納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埇橋區就晚播小麥弱苗促弱轉壯,光是灌溉施肥指導意見,就發了三次,但不少農戶就是不接受,怕投入多回報少。為此,土肥站在這塊地布設了水肥一體化示范,先后組織近200個大戶召開了現場觀摩會,用事實效果說服他們。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介紹,為做好冬小麥促弱轉壯奪豐收,全國農技中心先后印發了《冬小麥春季科學灌溉技術指導意見》《晚播小麥巧施肥水促弱轉壯技術方案》等技術指導意見,組建了一批專業知識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奔赴冬小麥各主產省生產一線,確保指導到戶、方案到戶、技術到戶。上半年共組織技術培訓班400余期,培訓農戶、合作社、大戶等10萬余人,印發冬小麥科學灌溉、施肥技術指導意見300余期、墑情信息8300余期,開展冬小麥晚播弱苗巧施肥水促弱轉壯試驗示范300余個,示范面積128萬畝。面對5月下旬到6月下旬華北、黃淮麥區的高溫干旱,中心加強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及時組織專家進行夏收夏種墑情會商,提前開展小麥防干熱風水肥調控技術指導,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迅速響應,發布墑情預警信息及因墑灌溉指導,基層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進行宣傳指導,指導農民采取葉面噴水、噴施葉面肥等措施,及時澆灌“麥黃水”,增加田間濕度,延長小麥灌漿,減輕“干熱風”危害。
在轟隆隆的收割機聲中,今年的冬小麥大多已顆粒歸倉,但水肥科學調控與穩產保供的故事仍在繼續。據全國土壤墑情系統監測,6月中下旬,受溫高雨少影響,黃淮海平原、關中平原中西部等夏播區及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等春播區局地旱情持續發展,對夏玉米播種出苗及春玉米拔節產生了不利影響。夏遲一日、秋晚十天,搶農事,保夏種,炎炎烈日下,各地土肥水技術推廣人員又奔向了抗旱保秋收的新戰場……
作者:吳勇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澤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