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緊缺、糧價飆升,這是表象,更多表現的是過去。但從未來看,這些表象背后的助推因素還在發酵、加劇:
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鉀肥和磷肥的第二大生產國俄羅斯化肥出口受限,造成全球化肥價格上漲,大幅推高種糧成本;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受損,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跨國糧商巨鱷借機炒作,推高糧食期貨價格牟利,形成饑餓恐慌和貿易保護的惡性循環。
全球熱議糧食的聲音中,也有人開始把焦點對準中國。很多人想知道,在這場全球糧食危機中,中國在做什么?中國將要做什么?
這里面不乏期盼,也不乏擔憂,甚至有相互矛盾的說法。比如,有人認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囤糧,加劇糧價上漲,潛臺詞是中國糧食不夠;還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對世界“開倉放糧”,認知前提是中國糧食太多。
不管這些說法背后的真實意圖是什么,中國愿以真誠的善意將其理解為這是對糧食危機的焦慮,中國也愿盡其所能承擔大國責任。
對外,中國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上一直作著積極的努力。疫情發生的特殊情況下,我們向一些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長期以來,我們向亞非拉地區、太平洋島國等派遣大批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需要出錢時,中國近年累計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億美元;需要出力時,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把糧食安全作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在全球范圍內匯聚最大合力。
不過我們也深知,14億人口的中國,保持國內糧食穩定就是對全球糧食安全最大的貢獻;一旦中國糧食出了問題,14億張嘴滿世界買吃的,那將給國際糧食市場帶來多大的沖擊!
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沒有比端穩中國飯碗更重要的了。中國人用這一季夏糧的豐收,再次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作為和擔當。
夏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1/4以上,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仗。第一仗年年都重要,而今年尤其重要,尤其艱難。
從經濟層面看,國際局勢的復雜演變和疫情的跌宕反復,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小沖擊,下行壓力加大。糧價是百價之基,如果此時糧食出了問題,很可能導致物價上漲,給穩經濟大盤帶來更大壓力。
從社會層面看,民以食為天,糧食從來就不只是普通的商品。當前發展環境的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更需要夯實糧食安全這個確定性。疫情防控兩年多來,我們歷經幾次超大城市、千萬級人口居家,都保持了社會的安定和平穩,正是因為人們有這個信心:不管什么情況下、在哪個城市居家,至少飯是管夠的。糧食穩住了,人心才安穩,大局才穩定。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貫徹落實好中央的要求,根基就在于糧食的穩。具體到當下,就在穩住這一季的夏糧生產。
如今,風吹麥浪,農機隆隆,終于迎來了豐收的一刻。中國沒有成為全球小麥價格上漲的下一個“壓力點”,反而成為國際糧食市場有力的“穩定器”。中國再次向自己、向世界展現了一份中國糧食自信。
轉載于農民日報仲農平文章:中國糧食自信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