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于一身,全面繼承我國農耕文明,是新時代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智慧寶庫。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以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快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共有65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以18個項目遙遙領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載體,著力推動農耕文明保護和傳承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國農耕文化的魅力。
要讓廣大農民守著農業文化遺產過上好日子,不斷增強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內生動力。讓農業文化遺產“火”起來,關鍵是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比如,針對域內占主導地位、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特色農產品,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使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當前,要集成推廣適應性廣、實用性強的綠色技術模式,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同時,依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把地理標志產品品牌“樹起來”“亮出來”,使其成為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此外,還可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特色產品認證,并與現有的生態認證、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認證等結合起來,延展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要把農業文化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實現自然景觀與農耕文化協同保護,讓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一體化推進。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農業遺跡、民族村寨、生態系統等的保護力度,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另一方面,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比如,深入挖掘農耕活動、手工技藝、民俗活動、民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優秀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滋養鄉土社會、潤澤鄉村生活,使其成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重要源泉。最為重要的,是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這些農業文化遺產新的時代內涵,讓傳統農業的智慧融入生活,讓人們充分感知悠久農耕文明的魅力和風采。
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匯聚多學科智慧與力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要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發展之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做好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保持提升工作。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大都分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民族地區,破解保護與發展中的難題,亟須匯聚各界力量。應充分認識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多學科交叉特點,充分吸納農業生態、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以及遺產保護、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領域的研究力量,不斷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科學研究和智力支撐,讓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熠熠生輝。
轉載于光明日報 作者:黃臻,系貴陽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