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萬里,麥浪滾滾,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雷河村黃河灘區滿目金黃。
6月7日清早,灌滿水壺、戴上草帽,種糧大戶雷貫強往地頭一站,指揮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拉開了架勢。眼前500畝麥田,將在三天內顆粒歸倉。
每隔幾分鐘,收割機就要停在田埂上騰倉。“保底畝產千斤。”看著金黃色的麥粒傾瀉而出,經驗豐富的農機手給出了估測。雷貫強喜上眉梢,露出久違的笑容。
當日,和雷貫強同時抵達的,還有來自洛陽市、區農技服務中心的小麥栽培專家。收割機穿梭作業的同時,專家們也開始緊張的測產工作。“麥子長得咋樣,專家比咱還上心,到田的次數起碼不下十回。”雷貫強感慨。
測產的間隙,雷貫強打開了話匣子。這一季太不容易,從種到收“一波三折”,他的心情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受洪澇災害及秋汛雙重影響,去年,洛陽市小麥播期整體推遲15天左右,而雷貫強承包的黃河灘地推遲了1個多月,成為全市播種最晚的麥區。
老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晚播1個多月,小麥能有收成嗎?雷貫強心里沒底,就連小麥專家也不敢打包票,但誰也沒有退路。對雷貫強來說,這是一年的收成;對專家來說,穩住小麥,就保住了最重要的口糧。
“去年汛期,這里成了一片汪洋。”雷貫強至今歷歷在目,“當時,玉米絕收了,小麥又遲遲種不上,你說心里有多熬煎?”往常豫西小麥在10月15日完成播種,可去年雷貫強種罷已是11月25日,算是超晚播。
“怎么種,怎么管?全憑專家!”的確,農技專家的貼心服務,就是雷貫強的“定心丸”。去年,全市農技服務中心針對晚播小麥,量身定制了“四補一促”技術,也就是選用晚播品種,以種補晚;提高整地質量,以好補晚;適當增加播量,以密補晚;適當增加底肥,以肥補晚;加強田間管理、一促到底,確保實現促弱轉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洛陽市、區農技服務中心指導下,雷貫強的麥田澆了“蒙頭水”“越冬水”“灌漿水”,施了底肥、返青肥,又高標準開展“一噴三防”,苗情一個階段一個樣子。
半個多小時的功夫,測產組給雷貫強帶來了一個振奮的結果:按照“一米雙行法”測產,畝穗數42.2萬、穗粒數38.3個,以常年千粒重42克計算,平均畝產超過1100斤。對于這樣的收成,用雷貫強的話講,“不是一般的滿意!”
“200個日夜的鏖戰,讓超晚播小麥實現了豐收的‘逆襲’!”洛陽市農技服務中心主任劉軍學坦言,“從一片汪洋到滿地金黃,這片晚播麥子的豐收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洛陽市保糧食安全、抓農民增收的努力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