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領先的農業和食品生產領域之一,歐盟面臨著大量農業勞動力流失和不斷老齡化的壓力,以及突出的農業生產環境問題,并面臨著高質量和低成本農產品的擠壓。因此,它希望通過發展智能農業來擺脫困境。
1.對勞動力供應壓力有效應。
歐盟農業部門面臨著大量農業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的問題。2018年,歐盟共有920萬農業從業人員,比2005年減少了950萬,減少了兩倍多。一方面,農業部門不能消化這么多人,因為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推廣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這是由于城市化和二、三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歐盟農業生產者嚴重老齡化,青年勞動力不足。歐盟57.8%的男性農場經理年齡在55歲以上,只有10.7%的農民年齡在40歲以下。35歲以下的農民比例從2005年的6.9%下降到2016年的5.1%。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歐盟農業中出現了嚴重的季節性就業現象,迫切需要引入節能技術,實現農業領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發展智能農業已成為歐盟對農業的有效選擇。
2.全面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
面對新大陸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擠壓,歐盟農業部門迫切需要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經過多次聯合農業政策的改革,歐盟部分農產品取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受資源捐贈限制和共同農業政策轉型的影響,整體面臨嚴重的競爭挑戰。與美國、巴西和其他新大陸相比,歐盟缺乏農業資源捐贈,農業生產規模有限。歐盟80%的農場是小型農場,無法實現最佳的農業生產規模。只有德國和法國等少數成員國能夠應對外部競爭壓力。與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和其他法律法規包含的環保和動物福利要求導致歐盟農民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因此,歐盟希望通過智能農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突破,利用智能農業技術手段優化生產要素比例,實現高質量的農業產出和靈活的生態系統。
3.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
在全球變暖和歐盟內部環境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下,歐盟正在尋求一種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以減少環境影響。在此前提下,歐盟需要實現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以及歐盟內部規定的環境法規的目標,這是巴黎協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規定的。在過去的60年里,歐盟通過使用農藥和化肥,包括土壤、飲用水和食物污染,以及減少鳥類和有益昆蟲,實現了農業產量的增加,這也導致了嚴重的負外部性質。作為歐盟成員中的主要農業國家,德國通過貨幣化計算農藥使用造成的負外部成本,發現過度使用農藥造成的年度環境損失預計超過1.17億歐元。與此同時,2050年歐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已成為歐盟大力發展的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歐盟如何利用其世界領先的工業和數字技術,實現對作物和牲畜的實時監測、節能和環保,已成為其關鍵農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