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53歲的趙來云搬進村里新建的高樓時,沒有想到16年后,樓房里一代代村民們的心能比住在土房的日子更近。趙來云的家鄉付村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這里緊鄰匯聚了天津師范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高校的西青區大學城。比鄰象牙塔,村里現在也代表著天津數字鄉村治理的新高地。
付村的生活因為數字重新鏈接,對于趙來云等普通村民,村委會大屏幕里數字鄉村的樣子既熟悉又陌生。時時跳動的數字,既是網格人員動態、養老點餐需求、村務處理進度、垃圾分類情況,更是村里最新的發展氣象和志愿服務體系的溫度。
數字村委會既在家中又在手中
“有生人進村里,不是大學城老師和學生,可能是推銷員,得留心觀察注意防范對中老年詐騙。”在付村黨群服務中心二層的智慧平臺控制中心內,付村村委會委員葛洪雙與監控值守人員相互提醒著。不必感嘆值守人員的眼力,其實這是從2018年開始,付村就使用的“守望領域”人臉識別系統提供的數據支持。付村戶籍人口2500余人,租戶卻有7000余人,村黨總支想要管好這個大村,智能化的數字平臺是招先手棋。整套系統能夠更高效地進行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各區的安全防護工作。
這套“天眼”只是付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智慧平臺的一小部分功能。平臺以后臺數據庫、管理系統和使用終端組成。八個模塊涵蓋了智慧黨建、網格管理、積分管理、基層治理、養老送餐、垃圾分類等多項內容。“后臺數據庫是數字化治理的基礎,存儲了詳盡完備、真實準確的人員信息、房屋信息、社區基礎設施信息等數據。”葛洪雙介紹,管理系統是智慧平臺正常運轉的保障,由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使用終端是智慧平臺對外的窗口,包括展示大屏、家中電視端和手機“掌心付村”小程序。
與村黨總支互動、觀看黨員大會直播、群眾在評論區發表村務看法意見,平臺的“黨建動態”板塊,讓村民可通過“實時傳送”欄目,在家中電視或手機上觀看村內各項工作,了解近期村里主要工作事項。“這個手機成了移動議政廳,更成了隨身攜帶的村委會。”現在的趙來云已經69歲了,但是通過平臺的“居民議事板”,她這樣年長的村民也能隨時隨地可以參與到村子的建設中來。在參與管理中趙來云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獲得感,現在的她作為志愿者代表也充分參與村里大事小情中里。
2021年付村的“居民議事板”共收集近450條意見建議,涉及物業維修、治安綜合、村子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采納完成率高達90%以上。平臺的“三務公開”欄目擴大了村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的覆蓋面,使村里各事項完全透明化,切實做到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使得村子近些年來沒有因干群不信任造成的糾紛,更沒有群體上訪事件。此外,村民通過平臺能獲得付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服務以及合作律師的服務,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數字治理既滿足監管又保安全
與城市小區充斥著汽車聲、人流聲不同,付村的小區里會不時出現村民熟悉的“大喇叭”聲。這可不是普通的村務廣播,它背后也有一道“千里眼”。
“村里流動人口多,人多事雜保障村民安全就是一切治理的基石。”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成達對村子的愛樸素而直接。他與三方公司溝通,在智慧平臺設計之初,就強調要通過全面覆蓋的智能監控攝像頭,讓付村村民的安全系數大大提升。“有一次我在小區池塘附近散步,看見小孩在冰面打出溜,我剛要喊就,聽見大喇叭喊道‘小朋友,冰面危險,趕快上來!’。”趙來云講述著“千里眼”帶來的諸多生活變化。原來付村在特定的監控下布置了聲控喇叭,平臺管理員通過監控、聲控系統可以立體管控整個村域。安全除了及時處置,更需要數據庫的前置防范。智慧平臺已與村里小區門禁系統的數據庫完成對接,流動人口信息數據時時增減,聯動著不同等級的安防智能配套方案變化。
初夏的一天,付村學畔馨園小區里三名兒童和幾名村民在露天活動中心正嬉鬧玩耍。這一幕,被網格員郭志英胸前佩戴的記錄儀拍攝實時上傳回智能平臺。另一側,小區樓上傳來濃煙,網格員用配備的執法記錄儀的可視通話系統與智慧平臺取得聯系,后臺在系統中調取房主聯系方式,通知火情,第一時間解除火災隱患。“根據網格區域劃分,我們建立了‘一人一網格,一崗多責’的模式,由網格員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動態服務。”李成達介紹,網格員巡查走訪第一時間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黨總支被網格員‘佩戴”帶著走,我們跟村民之間心怎么能不近呢。”
“黨建引領、平臺搭臺、治理唱戲、百姓受益”的思路和原則下,數字化智能平臺大大提升了村子治理的效能。2020年10月西青區入選中央網信辦等七部委確定的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付村也成為試點建設中積極探索數字化手段賦能鄉村治理的典型案例。2021年,付村更被評為了年度西青區改革創新亮點案例。
數字生活既服務好又質量高
數字生活落在管理上,更惠及普通村民每日的生活里。付村用智能平臺延伸村兩委服務,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臨近中午,72歲的董淑娥熟練點在電視上“轉臺”,進入點餐模塊。不到一小時,三菜一湯的午餐被送上了門。目前,全村對65周歲的老年人實行“老人家食堂”服務,通過智慧平臺使村民可以在手機或電視上進行點餐。村里還為300位年長老年人配備了智能腕表。設備與平臺相連,具有一鍵求救和定位的功能。老人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求救后,智能腕表會自動聯系家屬和平臺人員,最大程度保障老人的人身安全。
在付村垃圾都有了“姓名”。村委會為每戶配備一個具有身份標識的二維碼,提供印有二維碼的貼紙。每戶垃圾袋有了獨一無二的“二維碼名字”,方能進行垃圾投放。智能垃圾桶掃碼開門,滿桶、超重、超溫都會自動報警,并與智慧平臺相連,可實時記錄垃圾投放數據。
基于智能垃圾箱和平臺,現全村90%以上住戶積極參與實現垃圾分類。掃碼投放垃圾數量達月均5.8萬次,全村垃圾分類正確率達80%。村民投放可回收物后,還能獲得與市場價相當的價值憑證,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可換取生活用品。若抽檢結果不合格,垃圾抽檢員掃描二維碼即可定位到戶,進而扣除相應的文明積分。
數字鄉村治理提升了村子環境,更讓村民幸福感飆升。去年9月,付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村黨總支被評為“天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數字平臺也在“打理”著村集體經濟的大帳。付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委員李春萍為村民展了展賬本:村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1500元失地保險金、400元退休金,年底還有6100元補助金;80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時村委會給老人送上1000元生日禮金;春節、重陽節,也有福利金。付村這些賬目一律公正、公開,都在智能系統中處理。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全員享受村集體提供的全面福利保障。
來源:中國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