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操作性強、前景廣闊的現代農業,是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好方式。它吸收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生態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人類統籌兼顧食品安全與資源、生態、環境約束的明智選擇。
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或生態食品。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
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力求實現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農業的現實模式。因而,發展生態農業為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找到了出路,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可行途徑。
生態農業著重農業生態系統總體效益的提高和產出結構的優化,突出生態系統各要素的整體性、高效性、協調性、綜合性的有機統一,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經濟、資源、生態彼此之間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方向,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態農業生產面積將占農業生產面積的35%。
發展生態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轉變發展方式的高度來轉變觀念、完善政策、明確標準、創新技術、全面規劃、扎實推進。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一是突出科技支撐。科技創新與應用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支撐。生態農業技術主要包括了生物技術、農產品增值技術、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生態保護技術,以及拓展海洋食品的“藍色革命”等多種相關技術。因此,我們要增加科技投入,完善規范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筑牢生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
二是完善法律制度。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作為保障。為推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要通過立法形式來構筑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如以法律法規形式制定農藥、化肥等投放量標準,完善自然資源保護法、垃圾處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構建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為確保生態農產品質量,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要制定配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標準,加強對生態農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力度。
三是強化認證制度。生態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前,必須經過權威機構按照有關標準加以認證,這是生態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的通行證。配套的生產標準體系是確保生態農產品質量的必要關口,因此,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生態農業的環境監測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控制與檢測體系,確保生態農業的安全生產環境;并以環境國際標準作為標準,加快生態農業的標準化與國際化,提高生態農業國際競爭力。
四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農業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優先保護的產業,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投入其中。尤其是生態農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市場競爭力短期內難以與常規農產品競爭,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當然,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是市場和價值規律作用的體現,政府還要培育和健全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運作機制,通過優質的市場服務,更多運用市場手段,降低成本,擴大經營規模,從根本上增強生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總之,生態農業是兼顧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和資源效益的現代農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形成具有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