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擁,九河滋潤。春日的津沽大地滿目青蔥,生機勃勃。
黨的十九大以來,天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三農”工作作為執政之基、發展之基、穩定之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密結合直轄市特點,統籌推進農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文明鄉風,美麗鄉村建設“內”“外”兼修,塑生態之“形”、鑄文化之“魂”,推動新時代鄉村進行一場全方位、革命性變革。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8%,跑贏了GDP增速,絕對值達到27955元,位居全國第四。最為可喜的是,天津繼續成為全國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標志著共享發展的理念已經落地生根,天津在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作為北方工商重鎮,天津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中,農業占比最小。但小體量不等于“小農業”,天津耕地資源稟賦優越,“濃縮的都是精華”。
5年來,天津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牢牢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走實走好質量興農、科技興農之路,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黃金土地”產生“黃金效益”。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小站稻無疑是天津一張閃亮的名片。
春日融融,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的村民正忙著育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加林欣喜地說:“去年盡管遭遇了一些自然災害,但小站稻仍然獲得豐收,稻谷總產量達到35萬公斤,每畝增收300多元。”
會館村是天津小站稻的發源地。近百年來,這里的村民多以種優質小站稻為生。后來,由于缺水等原因,長達幾十年,村民都不能再種小站稻。2018年,天津啟動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會館村村“兩委”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疏通河渠、肥沃土壤、播撒良種,第一年種植的300畝小站稻就獲得了大豐收。近兩年,村里又開展稻蟹立體混養,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萬元左右,小站稻已成為會館村的致富糧。
振興小站稻,天津舍得真金白銀投入。市農業農村委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投入近10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水稻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開展水稻基質育秧,推廣節水節肥種植新技術;投入約2000萬元支持水稻高標準智能化研究設施建設,改善了天津市小站稻品種研究基礎條件。
春暖花開時節,寧河區七里海鎮養蟹大戶杜乃合又忙活起來。2021年,他承包的8000畝稻田,套養七里海野生河蟹獲得大豐收,稻香、蟹肥,每畝增收500多元,今年他還將繼續擴大立體種養面積。
目前,小站稻種植面積達到102萬畝,天津已成為華北最大的粳稻種子生產基地,陸續推出了“津原U99”“天隆優619”“金稻919”“津育粳22”“津川1號”等一系列優質小站稻品種,還統籌資金2000萬元,支持稻蟹綜合種養示范基地10萬畝,引導農民稻蟹綜合種養50萬畝。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
走進武清區南蔡村鎮“天民田園”合作社種植基地,溫室大棚內的果蔬已進入采摘期,有“小鵲登枝”水果番茄、“不知愁”白草莓等不少熱銷產品。這里已經成為京津兩地的菜籃子基地,每天供不應求。
菜農們說,過去他們種的是普通果蔬,大水大肥,畝產量很高,但口感不佳,售價也不高。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決定不再種“大路貨”,而是專門種高品質果蔬,選擇良種,施有機肥,不打農藥,不再單純拼產量,而是更加注重質量和口感。
基地負責人劉天民告訴記者,現在菜農種的都是“名特優新”品種,品質一流,口感更佳,既滿足了市民需求,又增加了菜農收入。這兩年,又試種成功了甘蔗、火龍果,成了采摘網紅打卡地,畝產效益大幅增加。2021年,合作社社員人均年純收入近3萬元。
5年來,天津聚焦農業高質高效,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聚焦做強種業品牌,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集中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持續推進優良品種選育,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一大批津產良種助農增收,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天津糧”“天津菜”。
“七星”水果蘿卜,脆甜可口,享譽京津冀;“津研”“津雜”“津優”等6大系列黃瓜品種,致富全國菜農;“夏雪”“豐花”“津雪”“津品”四大系列花椰菜品種,打敗洋品種……截至目前,天津已培育認定187個“津農精品”。小站稻、沙窩蘿卜、茶淀玫瑰香葡萄、寶坻黃板泥鰍4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果蔬肉蛋奶等市民菜籃子產品自給率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一寸土地一寸金。為助力農戶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天津在10個涉農區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一年四季都能生產,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
東麗區胡張莊村民趙廣生談起高效設施農業,贊不絕口。“過去,大伙兒種的都是露地葡萄,特別費心。夏天趕上下暴雨,葡萄特別容易裂果,品相不好,只能賤賣。” 說起過往,趙廣生搖頭不已。
讓他高興的是,2019年政府部門投入1200萬元,幫村民建起了41個高標準大棚種反季節葡萄。大棚遮風擋雨,種出的葡萄品相好,還提前成熟,身價翻番,成了“金”果子,他家種3個大棚葡萄,去年賺了10多萬元。
農字牌、農字號,從一產滲透到二產、三產。天津大力促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積極扶持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農莊等餐飲、旅游業,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多增長點。
薊州區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農家旅游,農家院數量達到2000多個。這幾年精品民宿雨后春筍般崛起,涌現出了西井峪、小穿芳峪等一批示范旅游村,村民收入翻番。
截至目前,天津已有22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和258個市級休閑農業特色村點。2021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2500萬人。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5年來,天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深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加快垃圾、污水處理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小環境關系大文明──
“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墻,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 蚊蠅飛,臭熏天……”這段順口溜說的是過去農村旱廁如廁的窘境。
2018年11月29日,天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工作部署會召開,提出要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場攻堅戰,加快實施農村全域凈化工程,集中整治農村“臟亂差”等突出問題,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讓鄉村凈起來、美起來。
廁所興起了“革命”。天津加強頂層設計,成立工作專班,清底數,明任務,嚴督導,促落實,確保廁所改造選址合理、流程規范、質量可靠。
在靜海區梁頭鎮前鄧村,村里推倒旱廁建成水沖式廁所,環境美了,村民樂了。今年50多歲的村民張憲榮家原來用的就是旱廁,生活特遭罪。夏季蚊蟲滋生,臭氣難聞;冬天風雪日戶外如廁,道路濕滑,容易摔倒。2020年,在市、區、鎮幫助下,鄧村農戶家里新建了水沖式廁所,裝上了抽水馬桶。衛生間還裝有暖氣片,冬天水管不受凍,廁所一年四季都可使用,生活變得舒適愜意。
一場除疴去弊的“廁所革命”把旱廁徹底送進了歷史。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文明習慣的改變,也是健康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人居環境成為宜居環境──
近年來,天津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改造農村困難群眾危房2.25萬余戶,提升改造農村公路近3000公里,全面完成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工程,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在武清區南辛莊村南,過去每家每戶洗衣做飯等產生的生活污水都被亂潑亂倒,流淌到溝渠里,變成黑臭水體。現在,村里鋪設了地下生活污水管,建立了污水處理站,把生活污水集中進行沉淀、分離,再利用膜處理技術凈化變清流,用來澆灌樹木和花草。黑臭水體沒了,村莊變得干凈整潔了。
走進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千畝梨園被打造成文化歷史休閑農業觀光園。該村依據“點上做精品、線上出風景、面上保整潔”的思路,規劃打造精品優質旅游線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點景成金,把鄉村“景點”變成增收“錢袋子”,真正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薊州區西井峪村是遠近聞名的“石頭村”。該村利用歷史文化遺存,對村莊進行保護性開發,整合自然、人文、歷史等資源,深入挖掘石院石屋、石桌石凳、石碾石磨和“穿云晚眺”“福山壽水”等自然景觀,打造出了“五景十坊三十院”。其獨特的石砌風貌和古樸典雅的民風民俗,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前往采風創作,還有不少影視機構競相選景拍攝。
通過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天津建成1885個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提升新建戶廁64.4萬座、公廁4300多座,基本實現農村衛生廁所全覆蓋,建成美麗村莊1056個。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在全市10個涉農區抽選了部分村,圍繞垃圾整治、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內容,開展了問卷調研。結果顯示,群眾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一張藍圖一繪到底。天津制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形成了“1+N”的整治規劃方案體系,全力打造美、凈、宜、璞的鄉村風貌。全市10個涉農區積極開展生活垃圾清整行動,建立并完善了“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體系,保證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能“上下貫通、逐級銜接、縱向到底”。
天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突出成效,成為全國先進地區。2018年,西青區榮獲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近幾年,武清區、津南區、寶坻區、北辰區、寧河區和濱海新區分別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天津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全部實行焚燒無害化處理,在全國率先完成“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標。
美麗鄉村,留住了鄉愁,幸福了鄉親。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靈魂。
近年來,天津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面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每天清晨和傍晚時分,津郊很多村莊的“大喇叭”都會準時響起,播報黨的惠農好政策,普及科學知識等。很多村莊還成立紅白理事會,推動移風易俗,遏制大操大辦;制定村規民約,提倡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誠實守信,促進男女平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清風正氣撲面而來。
鄉風文明建設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100周年,靜海區推出“百場集體參觀、千人暢談體會、萬人聆聽紅色故事”,武清區開展“百村百站黨史宣講”接力,讓“草根”“名嘴”大顯身手,讓黨史學習“火”在鄉村。
在天津的不少鄉村,都有圍繞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鄉村“墻體畫”。走進武清區白古屯鎮韓村,一面面鮮活生動的文化墻圖文并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在寶坻大唐莊鎮董塔莊村、南里自沽村,富有特色的3D墻繪,色彩艷麗、生動拙樸,融入鄉土情懷,傳承樂觀精神,在扮靚村莊“顏值”的同時,也成為“網紅打卡地”。
鄉風文明建設體現鄉土文化的特色──
天津農村積極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加大公共文化建設,從村民身邊的資源寶庫中挖掘素材、構建載體,把文明實踐與中華文化價值緊緊融在一起。
走進靜海區陳官屯鎮呂官屯村,這里的村史館館藏體量大,而且有特色。村民利用鄉村閑置空間,將老舊物件收集起來。有的老人說,這些物件跟自己一輩子了,現在捐給村史館,留作念想,還能展覽,挺好。呂官屯村不僅有“村史館”,還建有“耕讀之家”,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津南區八里臺鎮西小站村開展“以文化鄉”行動,深挖村內歷史、用好紅色資源,將文化與紅色旅游、休閑鄉村體驗、現代智慧農業等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風文明建設打造親情有愛的民風──
在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禮堂,經常舉辦紅色故事會,開展志愿服務培訓等。村里成立了2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老弱病殘困難戶有人幫。村民尊老愛幼,明事理,知禮儀、懂感恩……前幾年,村民杜玉鳳女兒上大學,學費不足,村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2021年,她女兒大學畢業了,杜玉鳳主動把善款退還出來。村“兩委”班子以此為契機,成立了愛心基金,專門幫助家庭困難孩子。
鄉村振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通過一系列的鄉風文明建設,“鄉村今夕看韓村”“城區經驗有雙新”“頭雁領飛聚寶坻”“好人沃土耕北辰”“基地綻放亮濱城”……成為天津市文明實踐的試點品牌。北辰區的“五常五送”、濱海新區的“文明實踐趕大集”、寶坻區的“小鑼鼓志愿服務隊”,被收入中央文明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創新做法在全國推廣。
鄉風文明建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著黨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
近年來,天津不斷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全市3520個行政村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100%實現“一肩挑”,成為鄉村振興和鄉風文明建設的“領頭雁”。
在薊州區羅莊子鎮青山村,提起年輕的“一肩挑”劉瑩,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她自上任以來,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村里的酸梨口感差,售價低,經常滯銷,影響村民收入。劉瑩聯系鎮果樹專家,把酸梨樹嫁接成紅香酥梨樹,使果品質量大幅提升,售價翻番。她帶領村民們開網店,把當地農產品賣到千家萬戶。她還積極引進專業投資公司,幫助村民興建民宿,讓村民增加收入。
天津持續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村民自治實踐。截至2021年年底,天津有1個鎮和20個村分別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示范村,北辰區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區,有11個鎮和57個村分別成為市級鄉村治理示范鎮和示范村。
2021年5月,天津市鄉村振興局揭牌成立。同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天津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作為首部統籌“三農”工作的地方性法規,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春風化雨,滋潤心田;繁花似錦,春意正濃。
天津已經繪就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藍圖,抓好“三美”,建好“四鄉”,推進“五個現代化”,力爭到“十四五”末,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圖”絲絲入扣、漸入佳境。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