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認為,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為發達國平均水平2%。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收入低,以及農民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因此,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農業根本之根本。智慧農業為何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呢?首先,智慧農業解放了農民,讓農民成為農業主導者;其次,智慧農業借助先進技術替代了刀耕火種、提高了農業產出比。總體來看,智慧農業解放了勞動力、把技術變成生產工具,替代了傳統的人,從而實現農業穩定產出能力。
2、提高農產品品質
由于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農產品無標準、口感與外形不統一,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從結果來看,農產品品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農產品銷售和價格問題。我們發現,智慧農業借助技術優勢對農產品生產、施肥、灌溉、日照、采摘時間等方面有詳細、標準的操作方法,從而確保了農產品標準化,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實現了品效合一。
3、減少投入
中國農業已經邁入高成本時代。經驗來看,我國農民投入成本高于日本、美國,從而高導致價格高、競爭力弱。以小麥為例,國產小麥市場價格多在2450元每噸左右,而國際小麥平均價格大多數情況則在1800元每噸以下。不僅如此,稻谷,大豆和玉米這些主要糧食作物,都是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為何中國農產品價格高于國外呢?原因是中國農民的土地租金、農資產品價格、人工成本等都在逐年上漲。所以,智慧農業進入之后,其可以實現土地多空間使用、減少農資產品使用、采用智能化減少了人力成本等等整體成本投入,從而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力。
“青椒農場”面積為20畝,種植著日本小番茄、茄子、菠菜、大蒜、西蘭花等蔬菜,與普通菜園不同的是,這里的灌溉系統等裝置連著網絡線和傳感器,并與中央控制器相連,整個農場只需要3人管理。同時,該公司把大棚內的菜地被劃分成80塊小田,還開發了一個APP只要在手機客戶端下載“青椒農場”APP,就可認領這里的菜地,并可在手機上24小時實時監控蔬菜的生長情況,并根據網絡提示的需要澆水、除草、施肥等信息,在線上下達指令,線下自動實施,讓久居城市的人足不出戶實現自己的田園夢。到了收獲季節,認領者可以親自來農場體驗采摘的樂趣。該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的土地流轉費是600元,可以劃分成25塊左右小菜地,每塊認領費是1200元左右,除去前期投入等費用,每畝地的產出至少升值50倍。
2、用智慧農業培育優質果品增產提質
某個農場主租賃了102余畝的農莊,已累計投資1200多萬元,并對農莊內90多畝農田進行了現代化設施改造,現在已經形成了以生態農業、有機農產品為主營的新型家庭農場。該農場主把自己擅長的工業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融入農業生產,打造出了打造了葡萄、枇杷、蔬菜3座智能連棟大棚。同時,該農莊還實現“農業物聯網+”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可以根據種植品種的不同通過傳感器采集所需的數據,比如枇杷大棚里主要采集溫度、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地下水位以及土壤的含水率等數據,將采集到的相關數據傳輸到計算機進行大數據分析,結合數據分析從而提高了果蔬的品質和產量。除了物聯網+智能連棟大棚,農莊還建有物聯網+智能的全自動泵站,以及農業物聯網+智能控制中控平臺和多套物聯網+智能的全自動排水子系統,整個農莊只有7名員工,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3、用智慧農業實現畝產高于傳統3000多元
“海歸男”方俊積極探索有機農業+大棚模式,整個大棚采用智能溫控技術實現大棚的溫度、土壤的濕度等等。同時,農場還采用數字化的云生產管理系統。所有的生產信息都會及時錄入,同時給售出的蔬菜等貼上二維碼,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實時監管和對農產品安全追溯。該農場主打的小番茄、水果胡蘿卜、水果玉米等品種,同時在銷售模式上推出“會員制”的宅配送服務,除了少量合作單位的固定業務,多數銷售都在其網站上完成,如今農產畝均的效益要比傳統農業高至少3000元左右。
4、用智慧農業種菜 每天產出8噸到10噸蔬菜
根據媒體報道,福建有一個占地5000平方米的室內農場,蔬菜不用種在地里,密閉的室內空間有嚴格的系統來調節溫度、水源、濕度、營養物質,并用LED燈代替陽光。萵苣、羅勒和小白菜等各種植物生產在白色培養板上的小插槽里,浸在基本沒有土壤的營養液中,整個農場只需要4名工人。據悉,該室內農場較小的品種可以在18天內收獲,較大的蔬菜則需要33天到35天,室內農場每天產出8噸到10噸蔬菜,這些蔬菜足以供應將近3.6萬人,每年可產綠葉蔬菜3000噸至3500噸。
5、探索智慧農業產業方案 培育出新價值
目前,新疆森禾智慧農業擁有3萬多土地,依托智慧農業系統種植玉米,實現年產值千萬級規模。作為一家傳統農業公司把智慧農業體系植入到整個產業循環鏈中,從智慧企業出發,到產業提升為目的,全部收益均來自自產業環節而是種植端。比如、飼料端、玉米金融期貨、秸稈綜合利用。該公司從產業解決方案入手延伸價值,把智慧農業當作產業效益提升的一個助推器,從而實現智慧農業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