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這是國民長久以來的期盼,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質量,順應農時的降水量是實現農作物豐收的一大主因,這當然和古代生產力偏低,即便是如今已經掌握了一定天文氣象的現在,對氣象災害和保證農作物產量的技術和手段也是有限的,不可不重視。
如今雖有溫室大棚的存在,是現在冬天種菜的可能性,在天寒地凍的三九隆冬也有新鮮的大白菜吃,只是僅適用于蔬菜等成熟期短的作物,建立大棚的成本不算低,多用于蔬菜、水果、藥材等附加值高的作物種植,無法用大棚來種植玉米、小麥、水稻等主糧,想要建立起覆蓋面積如此廣的大棚,技術上存在很高的難度,另外對于給平原地帶,建設溫室大棚同樣比較困難。
在面對較為極端的氣象變化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舉措,那還是會造成作物減產歉收甚至絕收的,特別是破壞力巨大的氣象災害時,即便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加以應對,也很難確保作物產量不會大幅度降低,比如說7月20日鄭州的特大降水,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隨時監測氣象數據、并在檢測到異常情況時及時上報預警的農業氣象站就非常重要了。
農業氣象站和其他氣象站之間在監測項目上有著顯著不同,出于保障農業生產需求的目的,監測項目偏向于對農作物生長產生影響的環境要素,例如光照度、降雨、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可以根據農作物種植類型來選擇工作模式,定點/星期模式、晝夜/時段模式、條件組合模式、場景模式,給予農業生產足夠的指導。
農業氣象站想要滿足不同農田地帶的安裝要求,對于無法連接供電線的情況,能采用太陽能供電的方式,無需拉線,不受地理空間約束,同時也可以提供電源供電。
在春秋兩季,有時候會出現倒春寒等氣溫驟變的情況,一個不注意就是農業種植的滅頂之災,大量的作物幼苗被凍死或者減產降品質,針對這些情況,農業氣象站內置移動物聯網卡,現場無需網絡,能及時提示預警給用戶,便于及時做出反應。
氣象站不僅在農業生產上能發揮作用,在市政、校園、園區等場景使用,是掌握了解氣象變化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