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可用耕地的逐漸減少,勞動力成本逐步提高,科技含量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業組織不健全、農業勞動者減少、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等等問題,都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出了問題,智慧農業,也許能為農業種植以及相關研究領域帶來了更多便利,升級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統稱,通過使用物聯網傳感器收集環境和機器指標,農民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改善生產生活方式,從牲畜到作物種植,再到水產養殖。例如,通過使用智能農業傳感器來監測作物的狀態,農民可以準確定義他們必須使用多少農藥和化肥才能達到最佳效率,這同樣適用于智能農業的定義。
通過傳感器設備實時采集農業環境的生產要素,例如:氣溫、CO2、水分等數據,經WIFI等網絡將數據傳輸到服務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生產風險。同時,遠程調控大棚日常管理操作,如灌溉、通風、降溫、保溫等作業。
農業云平臺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定制建立從創建、分配、跟蹤執行的標準化生產管理流程,執行者用手機接收下發的任務指令并執行。同時,管理者還可以對員工進行任務分配和工作效率監督,了解園區生產情況。樹立農產品品牌,為農產品建立一個云平臺,自動整合成農產品追溯系統。
物聯網具備在許多方面改變農業的潛力,在對改善農業方面有以下幾點:
1、生產管理數據化,由傳感器收集的生產、種植、養殖的全套數據,可果蔬、魚類、禽畜等生長狀況有一個整體性把控,以此作為養殖管理者績效工作的考核。
2、更好地控制內部流程,從而降低生產風險,合理規劃分銷問題。
3、由于對生產的控制增加,成本管理和減少浪費,能夠看到農產品成熟過程中的異常情況,降低風險。
4、通過流程自動化提高業務效率。常規生產操作交給系統解決,如灌溉、施肥、病蟲害、通風保溫等,減少重復性工作。
5、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通過自動化實現對生產過程的更好控制,并保持更高標準的作物質量和生長能力。
智能農業是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應用的范例,對農業生產甚至是三農問題都會產生改變,這大概是農業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