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省東寧市驅車一路向北,來到國家級黑木耳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區,一棟棟溫室大棚依次排開。大棚內,秋季掛袋木耳菌包迎來了收獲。
密密麻麻的菌包之間,東寧市食用菌研發中心主任郭雯時而俯下身,時而抬起頭,認真觀察木耳長勢。“棚里要保濕、保溫、通風,這幾天最好把棚頭的門都關上。等采摘的時候,再將棚邊塑料布抬高一些,增加棚底通風。”郭雯叮囑菌農。
郭雯今年36歲,是土生土長的東寧人。10年前,她從東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時,老家正在引進相關人才,而她正好符合條件。
東寧氣候溫和濕潤、地貌獨特,是重要的黑木耳生產基地。憑借自身的學歷和能力,郭雯應聘到東寧市食用菌研發中心。
“東寧非常重視人才培養,給予我們施展才干的平臺。”郭雯說,東寧市目前有黑木耳研發機構14家、黑木耳產業科技型企業2家,從事科研和技術指導的人才超過200人。
“為了給菌農提供參考,我們做了菌種對比實驗研究,拌料、裝袋、滅菌袋都自己做,出耳時整天待在大棚觀察長勢、記錄數據。如此循環往復,我們把東寧10多種常見菌種摸索清楚,明確了適宜的栽培模式,淘汰了弱勢菌種。”郭雯回憶。
菌農對種植環節的技術需求較多,郭雯每天專業書籍不離身,在學習文獻的同時,還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
熟悉郭雯的人都知道,大棚和實驗室是她最常待的地方。
“這是新引進的黑木耳雜交菌種,馬上就可以推廣種植!”實驗室里,郭雯身穿白大褂,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捧起試驗菌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新菌種的優勢是菌絲強壯、出耳快、采摘時間早、產量高。菌種抗逆性強,可以降低菌包染菌率,減少損失。平均每袋干木耳產量達60克,較以往菌種產量提升10%至20%。”郭雯介紹。
為豐富黑木耳菌種種類及拓展食用菌多元化栽培,郭雯團隊積極創新,推進雜交菌種選育試種、富硒木耳栽培等課題研究。
“我在調研時發現,木耳種植過程中,滅菌時長非常關鍵。時間短了會導致滅菌不徹底;時間長了的話,生產周期也長,影響種植經濟效益。”郭雯說。
如何找到最優的時間節點?郭雯逐個分析種植環節,評定操作過程的風險等級,最終找出關鍵控制點——滅菌條件。
那段時間,她整天泡在實驗室里,終于有了新發現:把傳統的常壓滅菌8小時延長至12小時,可降低5%的雜菌率。
雜菌率越低,木耳品質越高,菌農收入也就越高。郭雯將這一技術參數耐心地向菌農講解和宣傳,通過增加菌包成品率,每年全市累計減少損失4000萬元。
作為科技特派員,郭雯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100多場,培訓千余人次。從菌種培養到栽培管理,從營養成分到加工方法,培訓內容涵蓋黑木耳種植各環節。交談中,郭雯的手機響個不停。“我們給市里6個鄉鎮都建了技術指導群,分享種養知識和栽培技術、解答菌農疑惑。這段時間24小時在線。”郭雯說。
眼下,菌農忙于明年菌包的制作,這是決定黑木耳收成的關鍵。郭雯經常下鄉探查問題,一對一指導。“我會堅持做好這份工作。”郭雯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