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三原縣持續按照“1236”工作思路,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按照國家“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總體部署,以示范村建設為抓手,補短強弱,不斷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實施產業發展提質行動。推動渠岸、魯橋、獨李等鎮的蔬菜標準化生產,打造西安咸陽高品質蔬菜供應基地。積極發展五一湖畔民宿、柴家窯林海鄉舍、天齊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做好香油掛面、花椒紅薯等“土特產”文章。支持新興、嵯峨兩鎮生豬、家禽、奶山羊等規模化養殖,鏈接許家匯、得利斯等重點企業,構建“農頭工尾”全產業鏈條。堅持將65%以上的銜接資金用于增收產業發展,持續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和首位優勢產業,落實聯農帶農新型經營主體項目支持、示范創建、資格認定等扶持激勵政策,支持各類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生產、托養托管、產品代銷、保價收購等方式,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近期收益。
實施穩崗就業提量行動。加強脫貧勞動力和監測對象務工就業動態監測,因地制宜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通過組織勞務輸出、愛心企業吸納、幫扶車間安置、公益崗位開發等方式拓展就業崗位,確保2024年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不低于去年。在土地流轉、特色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給予鼓勵支持和優惠幫扶,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擔保貼息貸款、創業吸納就業獎勵補助、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提升回鄉創業的吸引力和積極性。定期開展就業創業專業培訓,按照學員點單、機構接單、政府買單“三單制”培訓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培訓,幫助解決創業管理、生產技術等問題,破解“本領恐慌”。通過“田間課堂”“聯合培訓”和“訂單培訓”等形式,在各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采取教育培訓、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務等措施,建立健全橫到邊、縱到底的縣鎮村三級聯動就業服務體系。
實施鄉村建設提速行動。持續提升鄉村“兩設施”水平,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水、電、路、房、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統籌清潔能源布局,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常態化推進“三堆六亂”整治、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廁所革命、黑臭水體治理,不斷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長效管護機制。積極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三級養老服務聯合體,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鄉村文明提檔行動。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基層組織作用,不斷挖掘村規民約的豐富內涵,深入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激發廣大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弘揚鄉村文化。依托人文歷史、名人故事、特色小吃、非遺手工開發文創產品等,深挖書院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書法文化內涵,將其融入農村文化建設中,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指導各鎮村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廣大民間藝人的作用,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隊”的特色文化建設。提升治理水平。健全完善“以黨建為核心、政治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智治為支撐”的鄉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廣“白鹿原說事會”“有話好好說”等矛盾糾紛化解經驗。持續擴大積分制、清單制覆蓋應用范圍,落實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制度,激發農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健全完善小微權力、村級事項、公共服務等日常管理制度,持續規范村級組織運行。加強農村電纜網線、監控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數字化鄉村治理平臺。
來源:咸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