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近年來,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圍繞流域綜合治理,突出服務穩糧保供,以“精準施肥、調優肥料產品結構、改變施肥方式、多元替代”為技術路徑,念好“精、調、改、替”“四字經”,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省化肥使用量連續負增長,由2020年的267.3萬噸(折純,下同)減少到2022年的258.0萬噸,全省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由2020年的40.3%提高到2022年的41.6%。
精
——抓實測土配方施肥促進精準施肥減量
一是聚焦施肥配方制定。堅決貫徹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對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程》,落實抓細取土化驗、田間試驗、農戶施肥情況調查、施肥配方發布等基礎性工作,按農時季節制定發布施肥指導意見,在湖北衛視天氣預報欄目發布作物施肥“大配方”,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小調整”。組織專家制定了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茶葉等主要農作物氮肥定額(試行),防止過量施肥,避免盲目減肥。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農民科學施肥水平不斷提升。二是聚焦配方肥到田。為加快推進配方肥落地,持續強化農企對接,組織各地遴選大型化肥生產企業作為區域配方肥定點加工企業,建立具有主推施肥配方查詢、銷售、農化服務指導的配方肥供應網點2600多個,不斷完善配方肥網絡供應體系,推進配方肥到田。三是聚焦地方特色推廣。為解決配方肥到田“最后一公里”問題,各地積極探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新機制新模式,如荊門市東寶區創新建立了配方肥線上推廣新模式,線上銷售配方肥達327.1萬元。
調
——以調優肥料品種結構促進化肥減量
一方面調優施肥配比。針對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狀況,湖北省提出“減氮調磷控鉀補微”施肥策略,優化氮磷鉀養分配比,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差異化添加中微量元素,形成不同作物專用配方肥,起到了營養豐富、減“肥”增效的作用。由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魯劍巍團隊研發的油菜專用肥配方氮磷鉀配比為25-7-8,并含有腐植酸以及硼、鈣、鎂、鋅微量元素,可實現減少肥料投入20%,油菜籽平均增產4%以上,該配方已經得到全國油菜主產區農戶認可,并被大規模批量生產和應用。另一方面調優肥料結構。示范推廣緩控釋肥,推進速效養分與緩釋養分結合,推進多次施肥向一次性施肥轉變,實現施肥輕簡化、精準化。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友國研發的大豆接種根瘤菌劑在恩施進行了連續兩年的玉米-大豆田間試驗和應用示范,采用馬鈴薯/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試驗示范結果顯示接種優良大豆根瘤菌劑等同于施肥量15公斤的產量效應,較常規不接種根瘤菌施復合肥增產21.7%,減少純氮2.25公斤/畝,其大豆產量比傳統種植方式增產一倍以上。
改
——以改進施肥方式促進化肥減量
一是農機農藝融合。針對化肥表施、撒施等不科學施肥方式,大力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重點在機械施肥方面實現突破。在大量田間試驗和調研走訪中,從肥料理化特性、施肥方案、施肥機具類型、作業要求等角度進行科學總結提煉,形成了技術要點,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完成了從“零”到“1”的突破,后續將推動該技術“從1到10到100”的跨越。二是水肥一體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化肥減量增效的另一“法寶”,通過管道運輸,將肥料直接溶解輸送到作物根系,實現水肥耦合,化肥使用量可減少30%至50%。目前,全省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三是不斷創新科學施肥。針對生產中施肥技術粗放、施肥環節多但效率低、新技術應用滯后等問題,充分發揮教學科研推廣等單位協同攻關,建立了利用精量聯合播種施肥機、無人機等新裝備,應用油菜專用配方肥、緩控釋肥和葉面肥等肥料新產品,苗期葉面光譜快速診斷追肥,推動施肥機械化、輕簡化、精準化和智能化。
替
——多元替減化肥推進農民用肥降本增效
一是推進畜禽糞肥還田。依托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在全省16個養殖大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扶持一批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畜禽糞肥就近就地還田,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每縣每年完成試點面積10萬畝以上。二是推進綠肥種植。大力開發冬閑田、果茶園,因地制宜發展綠肥種植,重點在旱地推廣苕子等豆科綠肥,水田推廣紫云英、油菜綠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耕地綜合產出能力。據專家介紹,每千公斤綠肥鮮草,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綠肥還田量每畝可達1500公斤以上,能夠替減化肥用量10%至20%,全省每年綠肥種植面積達200萬畝以上。三是推進秸稈還田。加大秸稈粉碎還田、免耕覆蓋還田等技術推廣力度。上茬作物秸稈還田300公斤/畝以上的田塊,可以替代5%至10%化肥用量;連續還田三年以上的田塊,可以替代10%至20%化肥用量。在天門市,通過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實現秸稈“取之于田、用之于田”,2023實施秸稈還田面積200余萬畝。
專家觀點:科學理性地認識化肥,正確合理地施用化肥
魯劍巍認為,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是現代科學技術創造的高效營養物質。中國糧食產量的一半來自化肥,科學實驗研究證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單產相差55%至65%。同時,化肥也是補充土壤養分的重要來源。當前化肥不科學施用確實帶來了一些問題,但社會上對化肥的作用也存在很多誤解,導致一些負面影響被過分放大。應該正確地看待問題。不科學的飲食也會導致疾病產生,但離不開飲食。與人類的飲食一樣,化肥施用過量、養分搭配不合理、施用方式粗放等錯誤方式同樣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不是肥料本身的問題,而是沒有用好它,需要科學分析、理性對待,不能走向極端,將化肥“妖魔化”,一刀切地否定化肥,而是要科學地用好它。同時,還要注意,一味地要求化肥減量是不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化肥用量要放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只有科學理性地認識化肥,正確合理地施用化肥,立足現代農業發展創新肥料新產品新技術,并在實際生產中進行應用才是正確的方向。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