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國之根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不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快建成“西部領先、全國進位、重慶辨識度”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讓資產“活”起來
鄉村與藝術融合,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在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藝展主題區、螢火棲谷主題區、陶藝禾田主題區錯落分布,藝術文創基地、民宿餐廳、休閑農業園等配套齊全,游客絡繹不絕。
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如今已培育發展36個產業項目,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成了既保留了農耕本底、又兼具藝術氣息的旅游特色村。
而這背后,得益于當地的農村“三變”改革試點。
農村“三變”改革,是指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深入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村集體和農民群眾享受到入股分紅收益,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三河村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組集體以集體修建的停車場等作價入股,與項目投資者一起,進行股份制經營。自此,村里的閑置資產和資源被激活。
近年來,重慶穩妥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框架持續優化,有力地推動鄉村振興。
為更好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目前重慶累計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面積1466.88萬畝。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83萬戶。其中家庭農場3.4萬個、農民合作社3.68萬個、農業企業6.8萬家。
重慶開展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運營,選擇100個村開展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示范,成立“強村公司”4300家。今年一季度,全市實現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15.24億元,經營總收益5.68億元。
“下一步,將繼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健全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建立農村閑置資源要素盤活利用機制,因地制宜推廣多村合作、整鎮組團、跨鎮抱團等發展模式,完善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體系。”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數據顯示,上半年重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2元,同比增加710元,同比增長6.8%。從區縣看,37個區縣農民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城口、石柱、秀山、彭水、巫溪等8個區縣增速達到全國、全市平均水平。
收入的增長,得益于近年來重慶不斷深入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在就業政策上,截至6月底,重慶城鎮新增就業41萬人,多渠道籌集市場化崗位66.1萬個、政策性崗位9.2萬個,結對幫扶困難畢業生、困難家庭青年就業3.6萬人。
不斷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鄉村振興,近年來,重慶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發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民宿經濟、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持續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一縣一策”支持山區庫區17個區縣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建成5個50億級農產品加工園區。
同時,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穩糧保供支持保護體系,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近年來,重慶初步構建了以主城都市區為極核引領、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帶動、其他區縣城為支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三農”系統將在探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著力打造農民就近就業創業良好環境、健全農民權益保護機制等三個方面發力,聚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接下來,重慶農業農村領域將聚焦農業強國建設深化改革,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緊扣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探索開展“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聚焦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深化改革,以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為抓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