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奔Z食的生產、流通與加工轉化共同構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柱,牽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安全。山東糧食產業經濟年總產值達5659億元(文中均為2023年統計數字,下同),連續多年高居全國首位,但大而不強、質效不高、轉型緩慢等問題同樣存在。傳統產業的煥新升級必須依靠創新性、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而作為重要加速器,數字化轉型“急不得”但更“等不得”。應在政府有效投入引導下,打造覆蓋全省、輻射全國的糧食流通領域產業互聯網平臺,在糧食企業推廣應用“小快輕準”的數字化系統,力爭短期有實質性突破,加力探索傳統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
山東糧食產業基礎厚實但需加快高質量發展
糧食行業是農頭工尾,接一連三。多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各級糧食部門全力搞活流通、夯實儲備、發展產業,為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一是流通體量大。入統糧食流通主體2270家,年購進糧食超1億噸,年糧食購銷量達1.7億噸,進口量1536萬噸,年底商業庫存800萬噸,地方儲備規模全國第二。二是產業規模大。入統糧油加工轉化企業1449家,年工業總產值5659億元,其中小麥粉826億元、全國第二,食用植物油1385億元、飼料1754億元、糧食深加工907億元,均為全國第一。三是市場占比大。我省供應了全國22%的小麥粉、14%的食用植物油,其中花生油、玉米油分別占全國的60%和50%以上;糧食深加工產品產量占全國30%以上,其中商品淀粉占40%。四是品牌價值大。山東省糧食和儲備局聚力打造“齊魯糧油”公共品牌,“道不盡齊魯糧油好”享譽全國,品牌價值達681億元。全省營收過百億的糧食企業8家、過30億的45家、過10億的111家,擁有魯花、中裕等大批知名企業品牌。
龐大的產業規模讓我省糧油市場保供應急游刃有余,也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顯著貢獻。但傳統糧食產業也面臨諸多發展瓶頸。比如:環境資源剛性約束、科技創新力量薄弱、初加工產能過剩、主食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整體效益不高。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呼喚數字化
科技、金融、數字化,是有望拉動糧食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三駕馬車,其中數字化轉型是重要加速器,最有可能短期內突破并發揮關鍵作用。
# 01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看,數字化能更好維護糧食安全
“數據就是權力”,真正擁有詳盡的數據才意味著真正擁有對重要經濟資源的決策與調控能力。當前糧食行業數字化程度很低,傳統統計制度只能匯總報表“數字”,無法采集流通“數據”,更不能匯聚數據資產、形成數據要素。缺乏數據,不僅無法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追溯體系,甚至農產品收購發票方面也暴露出稅收征管問題。全面、實時、精準的掌握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鏈條數據,政府才能真正進行宏觀調控、應急保供,并且穩定價格、降本增效、節糧減損,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與韌性。
# 02從催動產業轉型升級看,數字化促進要素創新性配置
我省糧食產業要高質量發展,必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形成產業內水平型分工,搶占微笑曲線兩端。數字化能有機串聯產品鏈、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鏈、信息鏈、組織鏈,推動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從“資源產能驅動”向“數據要素驅動”轉換。數字化將打破時空界限,降低交易摩擦,支撐品牌、管理、技術的復制擴張,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讓我省糧食企業在國內大循環中統籌配置資源,鞏固發展山東全國糧食產業經濟中心地位。
# 03從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看,數字化可極大提升管理效能
數字化轉型包括生產流程自動化、智能化以及供應鏈管理、市場銷售、客戶服務等多方面創新,收集分析利用數據,可更好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升級需求,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但缺錢、缺人、缺技術,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的現象在糧食行業更為突出。糧食行業迫切需要用數字化引領人的思想轉變,從而帶動科技創新,跟上時代步伐。
推動糧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路徑
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更要尊重科學規律,不能奢望彎道超車,更不能丟掉老本行去換道賽車,只能腳踏實地奮起追趕。建議加快以下幾方面具體工作,以數字化為小切口,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推動糧食行業加力探索新質生產力,有序有效實現轉型升級。
# 01科學制定頂層設計
總結試點和探索經驗,吸收戰略科學家、行業企業家和IT專家智慧,通過系統性分析和整體性謀劃,由糧食部門牽頭研究糧食行業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組織共性技術研發,制訂數據共享規范,推選示范解決方案,研提發展指標和評價機制,積累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驗。
# 02全力發展產業互聯網
理直氣壯高舉產業互聯網大旗,重點圍繞原糧和成品糧油“產購儲加銷”全鏈條,建立自動化、智能化的陽光購銷交易體系,同時上線SAAS化的糧油購銷存通用軟件為中小企業服務,作為賦能中心推動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推動形成基于大規模交易信息的價格發現機制,平抑非供求規模變化的其他因素導致的糧食價格大幅波動。作為糧食產業第一大省,有條件創新“挑大梁”,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政府主導建設能避免糧食大數據被商業資本壟斷、危害糧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 03支持推動“數字融合”
把最堅定的目標與最靈活的手段相結合,真正判斷糧食企業意愿訴求并正確綜合,以價值為導向、能力為主線,總結提煉共性場景和解決方案,制定更適配糧食流通領域的轉型評價指導體系,幫助企業有效構建數字化轉型整體管理框架。同時支持有條件、有意愿的企業開展原創性和差異化創新探索,選擇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最佳數字化轉型方式。例如,國有糧食企業在政策性與經營性業務分離基礎上,依托數字化系統發展第三方倉儲物流服務;中小糧食企業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重點應用低代碼、SAAS化的軟件系統,實現低成本輕量化轉型;營收過百億的大型集團自行主導開發定制化系統,并實現內部數據打通。
# 04探索助力“以數治稅”
深化區塊鏈相關的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等先進技術應用,推動跨部門的海量數據信息統一匯聚,實行算力算法一體協同,加快積累數據要素。一方面支撐互聯網金融與信貸服務,反哺糧食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實現農民售糧與企業收糧的真實交易信息與稅務相關大數據系統共享,強化增值稅征管。成品糧油通過山東的數字化平臺在線銷售,也有望彌合數字經濟帶來的生產地消耗資源但銷售地更多分得稅收,以及銷售極化和消費均化等情況帶來的稅收流失問題。
# 05培育良好產業生態
相比制造業和服務業,糧食產業數字化的投資力度和市場規模小,IT企業研發積極性不高,缺乏符合糧食企業需要的高能效、高性價比的軟硬件,存在市場失靈。圍繞糧食產業鏈布局數字化轉型創新鏈,從數字產業化角度推動需求、研發到應用推廣一體化管理,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培育高能效、高性價比“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使現代服務業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發展。引導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進入糧食領域,發揮其靈活高效優勢,讓民營企業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服務小微企業,力求效率、成本與服務更匹配。注重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聯動打通產業鏈與創新鏈,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發力,借助財政資金貼息、獎補等手段,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通過揭榜、賽馬或定向委托方式競爭擇優,以山東為根據地,培育形成一批在國內有極強競爭力的涉糧數字化服務商,打造糧食數字產業化的專精特新小集群[11],形成生態體系,納入全省數字經濟和糧食產業經濟版圖,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探索。
# 06部門協同形成合力
建議有關部門在數據共享和技術、資源、資金上給予協同支持。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溝通協調、齊抓共管,在數據共享、技術支撐、資源配置和資金獎補上形成合力,相關政策保持科學性和連續性,確保糧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性和協調性。
內容來源: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 李劍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