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鎮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的15號日光溫室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智慧節水技術團隊研發的宜機化日光溫室的變量智慧灌溉應用場景(以下簡稱“變量智慧灌溉場景”),實現了宜機栽培下的“大智慧”管理。
“變量智慧灌溉場景通過機械化與數字化賦能,替代了傳統人力和傳統水肥管理方式,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生產協同提升。”中心副主任鄭文剛介紹說。
智慧節水技術團隊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重點圍繞“需水感知—灌溉決策—用水調控”關鍵環節,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為核心,開展智慧灌溉系統科學研究、裝備研發及集成應用模式構建等工作,為設施、大田、果園等農業生產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變量智慧灌溉場景。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東西壟向的宜機化栽培模式,使機械化作業水平大幅提升至70%左右。但隨著種植壟向的改變,作物生長的光熱氣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水肥管理模式無法適用。
“變量智慧灌溉場景引入了大田的變量灌溉思路,構建了基于累計光輻射值為觸發信號、分田畦為單位的分區變量水肥管理方法,給溫室里每一棵作物按需按量澆水、施肥,在保障它們茁壯成長的同時,實現水肥高效利用。整個環節配套團隊自主研發的信息化測控裝備,讓農民在家用手機就能實現生產精細化管理。”團隊負責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鐘莉莉說。
在15號日光溫室里,團隊高級農藝師李友麗正在用手機操作,實現水肥自動化管控。張鐘莉莉介紹,變量智慧灌溉場景集成應用了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模態物聯網監測技術、分區變量精準灌溉技術及基于邊緣計算的智慧管控裝備等,可實現番茄動態生長過程的水肥智慧化按需供給。
李友麗介紹,兩年試驗數據顯示,變量智慧灌溉場景下的生菜、番茄栽培實現節水10%以上,作物增產5%-10%,水分生產效率提高15%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畝可提高2000元以上。目前,該場景已經在京津冀等多地推廣落地。
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