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檔名為《種地吧》的勞作紀實真人秀悄然走紅。這是一檔探討人、農具、土地關系的綜藝節目。談及制作初衷,導演楊長嶺表示:“在山東、杭州感受現代化農業后萌發做這檔節目的想法,我希望讓人們看到的農村,不再是暮氣沉沉,而是擁有現代化的農業和活躍的新農人。”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新農人”這個詞開始進入了我們的眼球。
#什么是新農人#
新型農業智能生產規模化農民。
擁有更加先進的農具,具備更加專業的能力,參與更多新興的活動。
和老一代的務農人相比,新農人更樂意向外人介紹自己的職業,稱呼自己為“時尚農民”。
關于“新農人”的概念,說法不一,但都強調一個“新”字。
把智能化種植當成“新農活”,讓自動機械/數字化應用變為“新農具”,曾經的“肩挑擔扛、背朝黃土”漸漸成為過去,科技的力量正逐步改變田間勞作時“人牛力俱盡”的場景。這些新農人慢慢成了“智慧”種田的主力軍。
愷易物聯網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這個一直以來“看天吃飯”的古老產業在新技術的幫助下,像工業一樣實現穩定輸出,搭上高速發展的列車,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在愷易物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隨處可見忙碌的新農人,以及“看不見”的數字化應用設備。讓我們走進基地,一起感受科技發展給農民生活所帶來的各種變化。
最近持續的高溫天氣,是否會影響大棚內的農作物生長?科技能減少天氣帶來的影響。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輕輕一點,基地大棚的塑料薄膜、風機、濕簾就啟動了。關上薄膜,溫度就會上升;打開薄膜,可以給蔬菜透氣。傳統農業是看天種菜,新農人是看屏種菜。
蔬菜種植變得“智慧”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撐。在基地的LED大屏前,只見電子屏幕上,大棚里的溫度、光照等數據一目了然,技術員可以實時查看大棚各種設備的監測情況并進行預警分析,讓種植更精準、生產更高效。
這是基地的智慧大腦。運用“5G+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這個電子大屏,可以看到農場各個栽培區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利用等數據。除了可以根據采集到的各項數據進行“智慧種植”,這里的物聯網智能遠程控制系統還能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根據環境和蔬菜長勢,進行自動補光、通風、換氣。
蔬菜要想長得好,必須得“吃飽”。過去,澆水、施肥是傳統種植中最費時、最累的活。如今,有了大數據平臺,不僅節省了勞力,還實現了精準調度。
手指輕輕一點,大數據平臺便根據蔬菜長勢需要配好了肥料比重,隨后,不遠處的配肥機隆隆作響,精準調制的“營養套餐”就做好了。配好的肥料通過水肥一體化設施,實現精準澆灌,實現作物“缺什么補什么”。
利用科技手段種菜,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改變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插上高科技“翅膀”的智慧農場有多厲害?數據最有說服力。比如施肥這一項,利用人力施肥難以做到精準澆灌,工作過程中難免會有所浪費;到了農忙時節,如果純靠人力,又是一筆大額支出。
傳統行業和新興技術的碰撞,通過“新農人”的身份,為傳統農業煥發不一樣的生機。從“會種地”到“智慧農業”,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愷易物聯網致力于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來源:愷易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