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農業供給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三是農業科技引領和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強,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四是農業產業格局呈現新變化,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例達到 7.3%,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 4000 億元。
隨著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將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農業農村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然而,我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糧食安全與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及質量安全的壓力始終存在。規模化的養殖業在擴張同時,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種植業小農戶和規模化生產將長期并存,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難度很大;農業生產體系、農產品流通體系難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對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等多樣化與個性化需求;農業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體系、支撐未來農業發展的人才體系依然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短板;世界經濟嚴重衰退、中美關系面臨脫鉤的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的不確定性日趨增強。
為實現農業強而永續、農村美并生態、農民富且體面的鄉村全面振興美好愿景,近年來一批富有遠見的科學家根據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從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角度提出現代生物農業、從協調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發展的角度提出高效生態農業、從農業生產全產業鏈信息化發展的角度提出智慧農業等農業發展理念與實踐方式,以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確保主要農產品安全供給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這些農業發展理念都能解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不同問題。但為了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還需探索一條綜合發展的道路。本文在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的成就和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經驗,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歷史機遇,提出未來 30 年應堅持發展“現代智慧生態農業”這一基本方略,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30年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分析
01 未來農產品需求變化趨勢與挑戰分析
一般而言,農產品消費取決于人口數量和結構、收入水平以及消費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據相關文獻和目前所掌握的數據對中國未來宏觀經濟增長、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水平等方面,可以推斷出未來我國農產品需求變化趨勢。在種植業產品需求方面,口糧消費量明顯減少,居民消費逐漸轉向高價值的農產品。在養殖業產品和水產品方面,隨著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未來我國居民對高蛋白產品的需求會持續增長,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量會進一步增加。
從未來 30 年我國食物需求的變化可以發現,未來食物需求從總量、結構和質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糧食總體供需難以平衡;同時,雖然人口增長顯著下降,但收入增長和老年化將對農產品消費和農業生產產生重要影響;最后,除數量變化之外,我國城鄉居民對綠色農業和多功能農業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性和生態農業將成為超越農產品本身的需求,并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02 未來農業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與挑戰分析
基于國際農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和我國過去 40 年發展的經驗,未來 30 年我國農業產值和就業在經濟總體中的占比將進一步下降,并朝向趨同方向發展。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和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我國宏觀經濟朝向非農方向的結構轉型速度將不斷加快,具體表現為在農業部門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農業部門的份額持續下降。其次,從國際農業發展的長期趨勢來看,農業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將推動我國農業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勞動力將隨經濟結構轉型繼續下降,并逐步朝向趨同方向發展。
提高長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始終是解決未來有限資源供給和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手段。除技術、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因素以外,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還受到現有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和要素市場扭曲的制約。經過分析看出,現有生產方式限制農業生產規模經濟實現和機械化推廣,農業產業鏈延伸程度不足和農產品增值跨環節分配不合理,要素市場扭曲導致土地和勞動資源不匹配。
03 未來農業勞動力需求變化趨勢與挑戰分析
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經濟的增長,一國農業勞動力總量及其在社會就業中的占比都將不斷下降。由于不同產業間的收入存在差異,農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縮小,農業部門從業人員也將逐漸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勞動力總量及其占比也呈現了下降趨勢,但與發達國家不同,其下降幅度遠低于農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下降幅度。新時期,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農業部門就業人口是我國成功實現農業農村轉型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 GDP 和勞動就業人口占比都將隨經濟結構轉型繼續下降,并逐步朝向趨同方向發展。
雖然過去 40 年我國農業就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員總數顯著下降。但在未來 30 年,農業從業人員占比要從當前的 25% 下降到 4% 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其次,農業部門高素質勞動力培養與使用的體制機制未建立。目前,我國農業高素質勞動力培養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即便是接受了涉農教育,但是,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不到農業部門就業。
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與機遇
01 國際農業發展趨勢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區塊鏈等新技術正在融入并引領農業變革。國際農業經歷了機械化、化學化、信息化的串聯式發展過程,現在已進入了智慧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新階段。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先后推動提高生產力、增強適應性和發揮農業多功能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生態農業(Agroecology)與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計劃。這些計劃的核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高生產力,即在不破壞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技術和方法,提高單位面積生產力;二是增強適應性,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對農業的庇護作用,同時加強農民的能力建設;三是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強調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
與此同時,主要發達國家也在加快布局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生物農業等,搶占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美國在大田農業的智慧化方面持續領先,多數農田借助農業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實現了農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產流程的智能決策,并在《2030 年美國食品和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中把傳感器、基因編輯、精準育種作為重點研究方向。
歐盟國家正在逐步實現農業的“生態有序化”,以嚴格標準控制農產品生產,出臺了《農業信息化戰略研究議程》。如德國借助“工業 4.0”技術實現收割工程全面自動化,荷蘭在土地約束下發展了以花卉業和蔬菜業為主的溫室“工廠化農業”,在專業化、自動化、機械化方面取得長足進展。
日本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通過專業分工、智慧化管理和品牌營銷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商品率,并于 2015 年啟動了基于智能機械 + IT 的“下一代農林水產業創造技術”。
02 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歷史機遇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全面完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農業發展進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期。
二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得到有效實施,保證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農業發展進入了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滿足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時期。
三是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裝備技術實現突破,現代種業、智慧農業、多功能農業等多種模式快速發展,農業發展進入了智能化與社會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農業時期。
四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區域生態安全備受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農業發展進入以循環、多樣、高效、永續為主要特征,經濟、生態、文化多功能耦合的綠色發展時期。
在此背景下,要實現農業強而永續、農民富而體面、農村美而生態的美好愿景,不僅要提高產品產量,還須提高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不僅要提高土地產出率、獲得經濟利益,還應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環境服務功能并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并能緊跟國際農業技術和管理發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