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至秋初,受天氣、氣候等綜合生態因子的影響,魚塘常會發生一種現象——魚泛塘。這直接源于魚塘中溶氧量的減少,導致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由于死后的魚漂浮于水面,故得名“泛塘”。針對這一現象,中國氣象局湖北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與水產研究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已聯合開展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通常在泛塘發生前約3天,會經歷一段高溫、高濕及低氣壓的天氣,這些條件共同作用下,魚池水體中的溶氧量驟降。根據季節變化,魚泛塘的溶氧量臨界值分別為:5月初至7月20日期間,溶氧量≤2.2毫克/升;7月21日至8月31日,溶氧量降至≤1.5毫克/升;9月上半月又回升至≤2.2毫克/升。同時,氣壓與日照時長也是關鍵,當氣壓低于特定數值(5月≤1005百帕,6月至8月≤1000百帕,9月≤1005百帕),且日照時數≤4.5小時,更易誘發泛塘。水溫方面,≥28.0℃被視為臨界值。
實踐經驗表明,若前一天日平均氣溫達到24.0℃,水溫超過28.0℃,隨后遭遇冷空氣,雖次日氣溫降至24.0℃以下,但由于水體熱容量大,降溫緩慢,魚池水溫仍維持在28.0℃左右,第三天早晨仍有泛塘發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泛塘情況均歸咎于天氣變化,不當的餌料投放、施肥過量等行為可導致水質惡化,增加水中耗氧量,即便未完全達到上述各項臨界指標,泛塘事故也可能發生。
來源:壟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