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對于農業,不僅僅是獲取水源,也不僅僅是確保產量,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對于中國這樣的貧水國家,節水灌溉具有重要意義,今后要以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節水農業發展。
眼下,糧食主產區陸續進入春耕用水高峰,全國春灌大面積展開。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積10.55億畝,以占全國55%的耕地生產了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在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情況下,灌溉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對于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農業灌溉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耕地資源則北多南少,在這種水土資源不匹配的情況下,糧食生產重心近年來卻在持續北移,能否做好農田灌溉關系國家糧食安全。2023年西北四省區旱情嚴重,大旱之年糧食依然能穩產豐產,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流域機構加強供水調度,保障了1300多萬畝秋糧灌溉。同理,對水土資源尚有潛力的地區,通過適當的水源開發,合理擴大灌溉面積,可大幅提高產能。
對于中國這樣的貧水國家,節水灌溉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是用水大戶,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比重超過60%,做好農業節水關系國家水安全。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少,水資源約束趨緊是農業始終要面對的問題。同時,隨著消費不斷升級,糧食和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對農業節水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開展灌區節水改造,實施東北節水增糧、華北節水壓采、西北節水增效、南方節水減排等行動,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明顯下降。
灌溉對于農業,不僅僅是獲取水源,也不僅僅是確保產量,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如今,很多種植大戶對灌溉裝備的態度正從非剛性需求轉變為剛性需求。他們意識到,發展高效灌溉、精準灌溉,配合水肥一體化、管護智能化,可提高農產品品質。蔬菜是典型的耗水作物,“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卻支撐起6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在當地,蔬菜產業的節水化與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相伴而生,農民實現了“一畝地上奔小康”。
當今世界,農業強國通常也是農業灌溉強國。美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節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大頭。在荷蘭和以色列,先進的灌溉技術對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共同點在于,伴隨節水灌溉,一系列先進生產要素隨之導入,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從面積上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灌溉大國。但是,由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節水灌溉技術有待推廣、農業節水激勵不足等因素,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相對較低。這也意味著農業節水潛力很大,今后要以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節水農業發展。
以科技擰緊“水龍頭”。用好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滴水”,立足工程、農藝、品種三方面,進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讓較少的水產更多的糧。工程方面,打通大動脈和毛細血管,骨干工程節水與田間工程節水同步推進、無縫銜接。農藝方面,把節水改造與農機裝備、栽培制度結合起來,把好水用在刀刃上,用到最佳生長期。品種方面,推動節水型和抗旱型品種選育推廣,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的凈耗水,實現藏水于技。
以改革做活“水文章”。過去不少農戶覺得,水從門前過,用多少都沒錯。現在要改變觀念,讓農戶算清節水賬,尤其是見到實在的效益。既要用上“明白水”,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開展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讓價格杠桿撬動用水習慣改變。更要以缺水地區、設施農業、經濟作物、種植大戶為先導,規模化推進節水型高質量農業,實現節水、增效、減支,將節水者利益最大化,調動其節水灌溉積極性。
水網連田網,當用水大戶成為節水大戶,大國糧倉根基會更堅實。(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