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2023年,江西省各地登記使用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1億元,新增農機具8萬余臺(套),受益農戶超5萬戶,與2022年相比分別增長4%、12%、8.5%,越來越多的農戶告別了傳統農耕方式。但同時,江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與全國及周邊省份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春耕備耕關鍵時節,記者走進田間地頭,采訪種糧大戶、農機生產商、行業專家,共同尋找補齊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的有效路徑。
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需要補短板
3月22日,來自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12個省份負責農機化管理、推廣工作的相關人員,以及江西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育秧中心和農事服務中心主體、種糧大戶等1000余人齊聚新余市,參加南方稻作區生產全程機械化演示展示暨南方水稻機械化生產補短板促全程培訓活動,共同探討如何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補短板工作。
“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江西,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地,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11年超430億斤,生豬、蔬菜、魚類等農產品也源源不斷走向全國市場。但除水稻、油菜外,江西省花生、大豆等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果菜茶生產一定程度上存在“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問題。
應邀參加活動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建農,是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成員,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究已有20多年的時間。“前期我國對丘陵山區的農機化投入不足,之前主要是解決大宗、大面積農作物的機械化問題。”宋建農表示,江西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南方丘陵山區的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偏低是普遍現象。
提升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江西省從加大投入、強化科研攻關破題。2023年,江西省農業農村部門摸清全省農業產業發展急需的短板機具清單79項,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機研究院和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農科院,組織力量對短板機具進行技術攻關。其中,江西省農機科研團隊研制的手扶式茶籽播種機、多光譜智能化果蔬檢測分選設備、低損傷果蔬智能分選設備、雙作業臂名優茶采摘機器人、26噸移動式烘干機等5款機具,被納入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農機裝備補短板重點突破機具名錄》。
農機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
3月22日,在新余市渝水區珠珊鎮毛家村,200余臺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插秧機現場“比武”。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無人插秧機的對決。只需農機公司技術人員設置好模式,10分鐘不到,無人插秧機就可以在田里順暢地“走”一個來回,在一旁觀看的農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
此前,機械化插秧是江西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近三年,全省新增高速插秧機1萬余臺,2023年新增的高速插秧機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不僅是插秧環節,農機智能化正逐步推開、普及。
“我們的育秧系統是智能操控的。只要在集中控制系統上輸入指令,疊盤、澆水、培土都可以實現無人化運作,一套機器承擔了相當于5個人的勞動強度。”安徽三谷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農業板塊負責人胡少升告訴記者,公司原本是一家工業設備加工企業,2023年正式進軍農業領域。僅一年多的時間,產品已在余干縣、鄱陽縣以及萍鄉市安源區投入使用。
全省首個“萬畝智慧農場”南昌縣大田農社負責人鄒泰暉告訴記者,農機的智能化升級,為農業數字化積累了數據,農場實現了從管人到管數據的轉變,“慧”種田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生產方式。
機械化應與農技(藝)推廣有效結合
“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不能單純依靠農機本身來推動,必須與農技(藝)推廣相結合。”宋建農表示,以一些地方的春耕為例,以往早稻機插率低,是因為育秧技術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械化的推廣。
為此,宋建農一直在大力推廣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該技術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主推技術之一,2021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十大引領技術”之一。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夯實穩產增產機械化支撐,今年江西省將著力建立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下的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的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并確定摸清短板機具情況、遴選推介一批適宜農機具、推進短板機具的熟化應用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等四項重點任務。
“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補短板,對于企業來說,首先就是要產品門類全,其次還要做到軟件與種植品種、種植技術相配套,這也是我們研發的重點。”中聯重科江西區域負責人姚金園告訴記者,把先進農藝融合到一臺農機上,是該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
隨著短板的不斷補齊,馳騁在贛鄱沃野上的“鐵牛”,必將為江西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增添更強動力。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