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良地呃,柑橘一片黃呃!”3月9日,重慶渝北區青龍村五組的一處院壩內,村民楊三全正在哼唱自創的村歌。
“2021年村上首次分紅后,我一時興起,便寫下了這首《綠水青山家鄉美》的歌詞。”楊三全說,去年中秋節前,青龍村又一次分紅,“兩次分紅都在100萬元左右!”他說。
柑橘是青龍村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但在過去,該村土地分散,無法規模化種植,產業小而散。
2018年,青龍村開始進行整村土地整治,成立了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并在第二年打造了全市首個丘陵山區現代化水果產業基地,用一套柑橘智慧系統,為村民帶來兩次百萬元分紅。
種植效益低 導致土地閑置
在楊三全的書桌上,擺放著幾張他創作的歌詞單,其中一首名為《大盛柑橘紅》的村歌,第一句歌詞便描寫了過去青龍村的面貌。
“原來是一片荒涼的山。”楊三全一邊哼唱,一邊講述。
2013年,時任青龍村第二支部書記的楊三全退休,離開家鄉到貴州的一處建筑工地上當起了倉庫管理員。
“離開家鄉實屬無奈之舉。”楊三全說,自己家中有兩畝多地,卻分散成好幾塊,種植效益不高。
青龍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丘陵村,過去全村幾乎都是“巴掌田”“雞窩地”。
“我們做過統計,土地最分散的一家,3畝6分地分布在30多個地塊。”青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志介紹,村里有種植柑橘的傳統,但由于土地分散,無法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柑橘品質低,碰上行情不好,一斤柑橘只能賣幾角錢,因此大部分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導致80%的土地閑置。
整治土地 規模化種植柑橘
2018年初,青龍村開始整村進行土地整治,讓陡坡變緩坡,土地合并成片,同時挖溝起壟,修建機耕道,以此發展柑橘產業。
但這一過程并不順利,土地合并勢必打破原來的界限。“地界遭抹平了,分不清哪塊地是自己的。”村民們一開始都不愿意。
在動員大會上,楊三全表示他愿意拿出土地入股,第二天便去鎮上買了鋸子和鋤頭,將地里的雜草清除。有了這位老支書帶頭,大家最終同意拿出土地,青龍村的土地整治工作得以順利實施。
2018年底,青龍村完成整村土地整治,可耕種土地面積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350畝。
與此同時,青龍村還成立了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制定了“8:2+1”股份分紅模式,其中村民占股80%,村集體占股20%,并成立一支農機專業服務隊,全面實現機械化耕作和管護,同時還承接社會化服務等業務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分享兩次百萬元“大紅包”
柑橘迎來豐收后,青龍村于去年中秋節前舉行了分紅大會,504戶村民共同分享100萬元的“大紅包”。這是繼首次分紅百萬元后,青龍村的村民又一次領到百萬元“紅包”。
“這是我第二次拿到1000多元的分紅。”分紅大會的發言中,楊三全用一首《盛橘滿坡是金山》表達了自己的歡喜之情。
“金山”的背后,是青龍村打造的一套柑橘智慧管理系統。
2019年,青龍村打造了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系統、水肥一體化自動滴灌系統等智能設備,建成了全市首個丘陵山區現代化水果產業基地,整片果園實現了精準化管理。
在青龍村便民服務中心一樓大廳,記者看到一張三維數字地圖,上面顯示著柑橘的種植規模、土壤環境、長勢分析等數據。
“這是我們運用5G、近地遙感、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打造的‘無人果園數字化管理云平臺’。”村干部鄒雪介紹,整個果園布設了數據采集設備,可實時監測果園內的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病蟲害等數據信息,同時還可遠程操控水肥一體化自動滴灌系統。
得益于這套柑橘智慧管理系統,柑橘才實現了高效管理和豐產豐收,讓村民分享了兩次百萬元分紅。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做強柑橘產業,強化品牌打造,利用電商直播、郵政配送、社區團購等多渠道銷售,管出好品質,打造好品牌,賣出好價格,同時發展農事體驗、田園采摘、科普研學等鄉村旅游產業,把青龍村打造成中心城區休閑旅游目的地。”大盛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