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產業,種植大多依靠人工,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信息化建設較為薄弱,農業生產數據采集覆蓋面不足,制約了農業生產率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的面貌。打開手機,遠程掌控智慧農業大棚里的溫濕度、作物生長數據,遇到不適環境能自動檢測土壤濕度,保障光照強度,讓農作物茁壯成長......
傳統大棚種植存在的弊端
傳統大棚種植多依靠人力進行管理,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采集農作物生長環境參數。同時,管理環節多采用手工控制實現對灌溉、遮陽、施肥等的管理,不僅耗費人力而且出錯率高。
傳統大棚種植的農作物,由于有較好的保溫性,讓人們能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吃到反季節食物,因此在農業種植中很受歡迎。但是傳統大棚種植也有許多制約因素,諸如:
積鹽問題,土壤地質改變:大量化肥的使用,導致土壤的地質發生改變,制約了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影響了大棚農作物根部的發育,降低了水與肥的吸收能力,導致農作物缺乏營養而死亡;土壤的鹽漬化過高,導致農作物葉枯萎老化;土壤發出的毒氣也會影響農作物生長。
藥害問題,施藥時間不準:藥害的危險性很大,有時候農作物癥狀明顯,有時候又是隱形的,實在難以對癥下藥。施農藥的時間不準確,還會導致農作物變形,甚至死亡。
環境問題,溫濕環境危害:如果沒有準確、及時控制大棚內溫濕度,會導致推遲農作物的最佳種植時間,制約生長速度,同時,還會給施肥施藥帶來一定的困難。
智能大棚有哪些優勢?
智能大棚是通過改變大棚內部的生長環境,為農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可以對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進行實時24小時實時檢測。那么智慧大棚有什么優點呢?
節約能源。智能大棚通過各種傳感器探測大棚環境數據,對室內的溫度、濕度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進行調控;大棚內的水肥一體化設施也節約了水資源。
提高效益。由于智能大棚對溫度、水分等條件有良好的控制,大棚內產出的反季蔬菜、水果一般價格相對較高,而且品質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節約人力。傳統大棚需要人力來監管,同時極度依賴氣候環境,堪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智能大棚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既能夠依賴設置在智能溫室中的各種傳感器等實時了解作物生長情況,通過物聯網等進行全面精準的分析監測,為溫室作物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能大大提高作物的存活和成長率。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能夠避免靠天吃飯,極大的降低了勞動力,為農戶增加收益。
智能大棚解決方案
智能大棚解決方案基于物聯網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涉及溫濕度傳感器、智能灌溉、攝像頭、通風/遮陽控制和水肥一體等設備,全面覆蓋大棚農業作業的環境參數,幫助用戶精準把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強度,實時感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1.智能物聯網設備,隨時了解情況
通過安裝于指定監測點的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測空氣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等相關數據,并通過傳輸層經由智能網關實時傳向監控中心,保障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隨時隨地了解大棚情況。
2.可視化平臺應用,提高管理靈活性
通過物聯網平臺,用戶既能全面地獲取大棚監測的各項數據,也能清晰地查看環境場景,大大提高了管理控制的靈活性。
當客戶需要查詢歷史數據時,在系統輸入查詢條件,即可看到該范圍內的指標變化情況,以曲線的形式輸出,觀看更明晰。
3.智能聯動控制,生長過程精確調控
當傳感器采集的環境數據與標準值對比超出臨界范圍時,控制器將自動啟動相關硬件設備對作物生長環境增溫、灌溉、通風、卷簾加減光照輻射,精準把控濕度、溫度、水分,更好控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單位產量。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智能大棚控制系統將為作物種植帶來多重價值,一方面,農田和作物的數據可得到客觀展現及利用,幫助維持合適的光照、肥量、水量等,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另一方面,為作物實施精準的灌溉、施肥,生產過程更加精細化,節省了人力、物料等資源,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