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數字農業產權制度,激勵農業數字創造與運用
智慧農業依賴人工智能處理數字化信息來管理農業生產。高端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能力,這需要運用大量的人工標簽化的數據來進行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才能完成,因為數據也很難做到百分之百準確,所以樣本量越大,得到準確結果的概率也越高。然而,目前數字的產權不清晰且涉及到個人隱私,業務關聯的企業、農業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創造的數字也無法界定產權,企業使用這些數據也缺乏明確法律依據。農作物、病蟲害、土壤等數字化需要信息科學和農業科學兩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協調開發,并且這些人工標簽化的數字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如果其權利得不到保障,就會打擊農業數字化創新發展,最終制約數字農業發展。
發達國家數字農業發展新趨勢對中國的啟示
因此,應完善數據安全保護制度,規定數據創造過程中的所有權分配機制,規定具有承繼權、出讓權的數據類型,明確受法律保護或不受法律保護的數據類型的界限,使數據創造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彼此制約,在充分利用數字的經濟利益時,避免惡意競爭和“殺熟”等非法使用數字的行為。同時也要建立合理的數據行業自律組織和數字司法體系,包括司法訴訟、違法違規舉報等制度,以解決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時代所帶來的數據所有權矛盾,從而激勵農業相關各方努力創造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數據。
加大主要農產品核心數字技術研發投入,擴展數字農業界限以推動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
目前使用最多的農業數據是銷售數據,尤其是電子商務所帶來的消費者瀏覽、購買農產品或商家銷售農產品的數據,而缺乏農作物生長階段、生長環境、病蟲害狀況、土壤成分、地塊氣候等生產管理各個環節的數據,從而嚴重制約了數字化設備應用和數字農業發展。目前這些生產環節的人工智能處于實踐階段,應用范圍和智能程度有限,還無法有效實施精細化、智能化、數智化農業生產經營。因此說明,數字農業初期應加大主要農產品核心數字的生成,以推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數字化改造。
1. 建設農情數字。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面積、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等,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傳輸至數字平臺,以便農戶下載及智能農機設備可以識別、處理、應用這些數據,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智慧化程度。
2. 創建病蟲害和植保數字庫。構建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植保防御體系,將監測信息數字化后傳入數字平臺,實現重大病蟲害智能化識別和數字化防控。
3. 建設數字田園。架設田間光電感應設備,收集相關地塊信息,將農業機械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以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設環境控制、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農機智能作業與調度監控、智能分等分級決策系統,發展智能“車間農業”,推進種植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
4. 構建產品數字標記。推進農場、農貿市場、超市、農業生產資料企業信息數字化,實現相關方的直連直報,實現農業生產資料購買和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及可追溯性。
以大城市周邊數字農業示范區為突破點,逐步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
由于數字農業需要較多的數字設備投入,若相關數字平臺、數字生產和流通設施不完善,就會導致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不但沒有實現農業成本節約,反而具有較高成本,以至于農產品市場售價也高于普通農產品。此時數字農業的競爭力就在于品質而非成本。而大城市居民收入較高,對農產品高品質具有較強偏好,且對其價格不敏感,這就為數字農業提供了較強的市場需求。因此,數字農業應該首先選擇大城市周邊或經濟發達地區作為試點,以保證數字農業實現較高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引導其他地區模仿數字農業生產模式,有效降低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投資的邊際成本,并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充分實現數字農業高品質和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推動傳統農業全面向數字農業轉型。
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和升級改造農村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大力降低農村居民網絡使用費用,鼓勵農村居民家庭普及手機和計算機等信息化終端。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數字化服務平臺,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利用農業數字化技術開展市場信息、農資供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農產品初加工、農業氣象“私人數字化定制”等領域的農業生產服務。結合衛星導航系統,鼓勵相關企業有針對地完善農村耕地的地理信息,將相關的農業監測設備與傳感器、農機設備、管理系統、物流設備、農產品加工設施接入移動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等實現物與物的對接,構建鄉村物聯網,支持傳統農業向數字化、智慧化轉變。
推動人工智能與精準農業相融合,實現生產與需求的精準銜接
利用人工智能管理農業生產環節,把人工智能管理方式由傳統的農業生產數據收集、自動模型處理升級為人工智能參與生產管理、決策判斷以及完全自動化協作生產,既減輕勞動強度和勞動投入,又更加精準地管理控制生產過程,實現優質、高效、節約的農業生產。
同時,農業產業鏈不斷與物聯網、海量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結合市場端銷售大數據的反饋和訓練,使人工智能可以自動提前預知市場需求對產品品種、數量、特點、時間的準確要求,從而為生產者提出科學生產管理建議,并自動調節生產管理以適應市場需求。與智能供應鏈相連接,將農產品物流、銷售信息相關關聯,減少中間流程消耗成本,提高農產品新鮮程度。
在主要農產品實施人工智能管理后,根據人工智能技術成本的下降情況,人工智能可以逐步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從而在育種、種植機械、病害害防治、采摘、農產品運輸、銷售、農業生產流通及消費的一切環節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實現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的精準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