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應多措并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與科技的融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育良種,筑牢農業現代化之“芯”。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種業位居農業產業鏈頂端,科技含量高,對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及競爭力等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國種子產業仍存在部分品種資源對外依賴性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競爭力弱等問題。要加大育種研發投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化、商業化種業創新體系,啟動實施農業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種源和節水節肥節藥新品種,推動“種業芯片”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展種業聯合攻關,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
建良田,夯實農業現代化之“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飯碗。我國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未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水土資源的短缺。我國淡水僅占全球的5%、耕地僅占全球的9%,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世界水土資源最稀缺的國家之一。藏糧于地是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應運用科學原理和技藝改造中低產田,著重“改土補水”,加強南方耕地降酸改良和北方鹽堿耕地壓鹽改善,提高黑土地耕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強化干旱半干旱耕地、紅黃壤耕地產能提升技術攻關,重點補上農田灌排設施不足的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地力和機械化裝備的運用,保障耕地永續利用,保障農產品供給。
壯主體,聚合農業現代化之“力”。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應推動農業重點領域的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快培育國家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激勵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強化高水平農業科研院校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領軍企業,優化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強農業領域的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技術創新中心以及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平臺載體建設。
強設備,鍛造農業現代化之“具”。持續改善農機裝備,推進農機深松整地和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變速拖拉機和電驅式精量播種機的量產應用。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拓展食物供給新渠道,增加高值農業占比。聚集科技資源、聚焦重點產品,引導各類主體參與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及提升。加速集成創新,加強專用品種協同攻關,加快研發設施農業新技術和裝備。針對不同區域,集成一批實用技術模式,發展戈壁農業、寒旱農業,建設現代日光溫室和智慧植物工廠、都市社區園藝工廠,打造立體養殖設施和海洋牧場。
促轉化,鼓動農業現代化之“翼”。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體現在應用于實踐,應通過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同向發力,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暢通農業現代化的“末端神經”。擴大科技特派員和特聘農技員隊伍,組建相近區域聯合科技服務團,跨區域實施科技興農服務,強化科技公益性服務功能,培育一批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引領農業科技下沉基層。我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仍然處于低端,應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建設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農業科技園區,充分發揮涉農企業科技示范、組織和落地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工業思維發展現代農業,著眼于延長、做強、優化產業鏈,打通農村產業“任督二脈”,釋放科技延伸、拉動經濟發展的外部效用,讓產品變產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富裕。
趙玲玲 李英禎 盧依川(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湖南鄉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