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壇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生態密碼”,不斷提升耕地的“含綠量”,切實筑牢糧食安全和生態治理雙重底線。
護“土”守“糧”,以生態治理引領綠色發展
在金壇區金城鎮培豐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道路寬闊平坦,溝渠縱橫相連,連綿不斷的稻田盡顯勃勃生機,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2018年,該村5000畝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年度畝均增產達50公斤以上,糧食產量達1100公斤。由于建后管護規范長效,環境改善明顯,又被市級美麗農田試點項目作為重點區域,進一步打造生態化農田。“主要建設溝路渠配套設施、涵洞設施、生態駁岸等”,金城鎮培豐村經濟合作社社長李明表示。其中,生態蓄水塘整治工程是重點,采用杉木樁護岸,種植鳶尾、菖蒲綠化,周圍1000余畝農田退水通過2公里的生態溝渠匯集到生態蓄水塘。“如此一來,可削減退水中25%—30%的污染物質,農田退水水質得到顯著改善,農田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近年來,金壇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賦予了耕地更多“生態價值”。該區在東浦村、建春村、培豐村3個村探索開展生態農田試點建設,試點面積達1500畝,通過生態排水、農田退水等工程建設,實現“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養分再利用”,達到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減“白”添“綠”,以耕地提質夯實糧安根基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火熱實踐,讓農田生態不斷優化,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投入品利用率、綠色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這讓高標準農田的“高”進一步體現在農產品的“高品質”上。目前,全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油良種的覆蓋率達到100%,種植方式由原來的大眾、單一轉變為綠色、有機、生態,并形成了多個綠色優質稻麥油生產區。
值得一提的是,金壇區還通過全域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大力鼓勵土地流轉,擴大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牢固樹立“高產、優質、經濟、環保”的施肥理念,用“流轉+整治”提升耕地“含綠量”,賦能產業高質量。
目前,全區有水稻規模化生產專業合作社65家、家庭農場227家,20畝以上規模種植面積占比達57%。“在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我們創新集成了‘側深施肥+免分蘗肥’‘小麥種肥同播’‘無人機+追肥’等技術模式,作業覆蓋面積分別達適宜種植面積的30%、70%和60%。”金壇區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耕保科科長李勇介紹,“目前氮肥利用率達41%以上,實現了化肥減量、減次、提質、增效。”
2022年,全區化肥施用量19827噸、較2020年削減3.6%,農藥使用量591噸、較2020年削減6.07%,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45.4噸、回收處置率達100%,省級監測評價良好等級率97.5%,位列全省第二。2022年,我區創成全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
提“數”增“智”,以智慧模式帶動產業增效
“現在種地樣樣都是機械化,我們當上了‘甩手掌柜’”,朱林鎮唐王村種糧大戶張金春開心地表示,“用無人機精準施藥,不僅節約用水量,還提高了農藥利用率,既經濟又高效。”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金壇區將農田整合為宜機宜耕、能排能灌、穩產高產的“整片田”,尤其是在機械化作業和數字化管理的“加持”下,糧食產量、農田質量得到提升,鄉村環境也大大改善,農業不斷向數字化、節水化、生態化發展。
“去年,全區建設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項目5個,共935畝。通過加快推進灌區節水配套現代化建設與改造,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成為‘良田’的‘標配’。”金壇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物質裝備管理科科長錢俊介紹。今年,該區還啟動“數字農田”建設,以灌溉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服務智能化為目標,在指前鎮建春村打造530畝“數字農田”,實行農田灌溉排水等田間管理的“數字化”作業,讓“數字化土地”為農田生態建設注入新活力。
“十四五”期間,金壇區計劃建設3萬畝高標準農田。藍圖已經繪就,該區將繼續通過綠色生態工藝、智能信息化管理等措施,真正實現糧食、生態雙豐收,讓“產業興旺、農民富裕、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在這里成為現實。
來源:常州市金壇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