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陳學庚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辦的“2023第十一屆中國農機高端論壇”發言中提出,中國農業需要構建一個以高質量的農機化(農業機械化)生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進步的加速推動,中國農業已走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而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需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陳學庚說。
對于如何構建高質量農機化生態,他認為,需要“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強農機技術創新、提升農機化服務體系,以及加強農機化管理與政策支撐”四個條件,以及在構建高質量農機化生態的過程中,需要廣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農民共同合作的良好局面。
陳學庚表示,提高農機化水平不僅僅是數量的增加,更需要注重質量的提升。“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機技術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要推動智能農機在智慧農業中的突破和應用。”他同時表示,農機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積極拓展市場,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在農機產品方面,要高度重視使用可靠性、智能化程度等,以及積極推廣節能減排,促進農機化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農民是農機化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和參與者,也是整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注重農民的意愿和需求,提高他們對農機裝備的接受程度。”陳學庚表示,目前,農機設備的使用和后期的服務并不完善,要建立、健全農機服務網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指導、培訓和服務體系,幫助農民使用好農機裝備,并且鼓勵農機合作組織購買使用農機裝備,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陳學庚同時認為,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機市場和行業的監管,促進市場競爭和規范化發展,制定完善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創新的投入,推動農機技術與產品的升級換代。此外,針對農機行業人才荒的問題,陳學庚亦提到,科研機構應加強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提高農機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
當天,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副站長姚春生在該論壇上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農機制造大國和使用大國,擁有較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總數超過8000家的農機制造企業可以生產4000多種農機產品,可以滿足90%的市場需求。但同時,我國農機工業大而不強,高端品類供給不足,中低端產能過剩,產品質量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零件也面臨卡脖子的產業鏈安全風險。
姚春生同時認為,我國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已具備堅實基礎,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