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作為如今主要的農業建筑,其應用意義巨大。其實溫室大棚從誕生到如今,經歷了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
1、國外
國外對溫室環境控制技術研究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先是采用模擬式的組合儀表,采集現場信息并進行指示、記錄和控制。80年代末出現了分布式控制系統。目前正開發和研制計算機數據采集控制系統的多因子綜合控制系統。現在世界各國的溫室控制技術發展很快,一些國家在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正向著完全自動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像園藝強國荷蘭,以先進的鮮花生產技術著稱于世,其玻璃溫室全部由計算機操作。日本研制的蔬菜塑料大棚在播種、間苗、運苗、灌水、噴藥等作業的自動化和無人化方面都有應用。日本利用計算機控制溫室環境因素的方法,主要是將各種作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環境條件輸入計算機程序,當某一環境因素發生改變時,其余因素自動作出相應修正或調整。
一般以光照條件為始變因素,溫度、濕度和CO2濃度為隨變因素,使這四個主要環境因素隨時處于理想配合狀態。美國和荷蘭還利用差溫管理技術,實現對花卉、果蔬等產品的開花和成熟期進行控制,以滿足生產和市場的需要。英國倫敦大學農學院研制的溫室計算機遙控技術,可以觀測50km以外溫室內的光、溫、濕、氣和水等環境狀況,并進行遙控。
2、國內
我國對于溫室控制技術的研究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在吸收發達國家溫室控制技術的基礎上,才掌握了人工氣候室內微機控制技術,該技術僅限于溫度、濕度和CO2濃度等單項環境因子的控制。之后,我國的溫室控制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我國先后從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引進了21.2hm2連棟溫室。由于當時只注重引進溫室設備,而忽略了溫室的管理技術和栽培技術,且引進的溫室能耗過高,致使企業相繼虧損或停產。90年代初,我國大型溫室跌入了發展的低谷。“九五”初期,以以色列溫室為代表的北京中以示范農場的建立,拉開了我國第二次學習和引進國外現代溫室技術的序幕。
到90年代中后期,在對國外溫室設備配置、溫室栽培品種、栽培技術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我國自主開發了一些研究性質的環境控制系統。
1995年,北京農業大學研制成功了“WJG-1型實驗溫室環境監控計算機管理系統”,此系統屬于小型分布式數據采集控制系統。
1996年,江蘇理工大學毛罕平等研制成功了使用工控機進行管理的植物工廠系統。該系統能對溫度、光照、CO2濃度、營養液和施肥等進行綜合控制,是目前國產化溫室控制技術比較典型的研究成果。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研制成功了新型智能溫室系統。該系統由大棚本體及通風降溫系統、太陽能貯存系統、燃油熱風加熱系統、灌溉系統、計算機環境參數測控系統等組成。
1997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在溫室環境的自動控制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0年代末,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閏忠文研制了蔬菜大棚,其能夠對溫、濕度進行實時測量與控制。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溫室的一次性投資大,資金短缺以及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等因素,限制了溫室控制技術在溫室系統的擴展。
如今,溫室大棚的管理方式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聚英云農的智能薄膜連棟大棚監控系統,聯動調控多棟大棚的溫濕度、水肥、光照等控制。
智能薄膜連棟大棚監控系統是基于傳統聯動溫室大棚,集現代物聯網傳感器終端、通訊技術、物聯網控制終端、環境調控設備、物聯網監控平臺為—體的現代化種植大棚。一般配置外遮陽系統、內遮掩系統、內保溫系統、濕簾風機強制通風降溫系統、頂部通風系統、供暖系統、配電/控制系統等自動化較高的設施,在智能溫室工作過程中,管理人員根據不同作物的生產工藝通過云端平臺進行工藝參數設定,智能溫室便可實現無人自動操作,自動控制溫室環境,保障作物的生長。
在自動控制溫室環境過程中,依賴農業物聯網傳感器實現對溫室環境數據進行遠程實時監測,在各單元系統中的控制設備通過安裝電動卷膜器,軸流風機、環網風機、遮陽網、供暖設備實現環境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