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東麗區耕地面積超過7.5萬畝,伴隨著農田面積持續恢復增長,農業已經擺脫傳統耕作方式,各種農業科技大顯身手,數字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業領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對農業生產進行智能化管理,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助推鄉村振興。
眼下,華明街永和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王洪建的2500畝水稻正處于灌漿期,這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水肥、病蟲害防治都要跟上,才能為水稻高產打下基礎,本該是田間管理大忙的時候,可是自從王洪建用上了無人機遙感應用技術,田間管理工作卻輕松了不少,一塊20畝的地塊,僅用三四分鐘就能同時完成葉面肥噴施和打藥。
王洪建說,以往田間管理都是靠經驗,現在靠的是新科技。每十天半個月,王洪建就能借助無人機遙控傳感裝置,通過手機精準地采集到水稻長勢、施肥打藥數據,借助大數據提供的快速高效智能決策參考。王洪建把水稻生長周期細分成10個階段、40個關鍵環節,用來實現精耕細作。以往即便是經驗再豐富的“田把式”也根本做不到,因為人工不可能采集到如此多的數據。可如今,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無人機遙感等數字技術,對傳統水稻種植進行數字化改造后,低成本、全方位數據采集可以實現天、空、地、人、機“五位一體”的交互融合生產模式,“智慧農業”成就了種田大戶的增收新路徑。
“從我身后水稻的籽粒灌漿程度來說,一株能達到一百二三十粒,預計每畝產量1400斤。”華明街永和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王洪建說。
跟傳統的大田作物相比,依托數字化、智能化建成的花卉生產車間管理更加嚴細。在相當于94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東信花卉生產基地,平均每平方米就會有10盆花卉,如果按照人工澆花,每個花盆澆上10秒,至少需要1000多人同時澆上一天,但在這里卻幾乎看不到人影。智慧澆花與循環節水協同作用,通過溫室環控系統和精準灌溉控制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水分、肥料等花卉生長密切相關的數據進行采集、比對、分析,結合植物生長特性,發出精準澆花指令,迷霧、頂噴、潮汐灌溉和自動噴淋車就會自動啟動灌溉程序。澆花完成后,苗床或地面多余的水就會全數自動回流,經過沉淀、凈水系統過濾、紫外線殺菌消毒等程序,重新回到儲水池,等待下次灌溉利用,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接近97%。
數字技術的應用,讓這里數百萬盆各式花卉,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在18到25度的環境下,讓每盆花卉從出生開始,便享受著從根系到葉面全程的智能化技術服務。
近年來,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東麗區農業領域多點開花,生產精準化、管理可視化、決策智能化的 “智慧農業”,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新基建賦能農業生產,使糧食、蔬菜、花卉生產變得更加智慧。
東麗區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盡管這些智能化技術還正在推廣,尚未普及,但這種新型智能化生產方式,必將成為東麗區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今后,我們要進一步瞄準農業現代化方向,加強智慧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持續打造智慧農業園區建設,助力東麗區鄉村振興。”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劉家和說。
來源:東麗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