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綠色發達,無農藥化學殘留、日本農民月收入五萬輕松超過上海北京白領、日本農業高度機械化,三五人便可管理上百畝耕地、日本強調綠色科學種植,堅持可持續性發展...”
這是網絡上對于日本農業的一致評價,談及日本農業,不絕于耳的贊美是整體基調,似乎日本農業就是綠色安全的代表,是全球農業領域的標榜模范。
然而日本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果真是這樣嗎?他們出品的糧食真的干凈衛生無指數超標嗎?真實的日本農戶經濟收益又是如何?
日本農業的對外形象
日本農業之所以享譽國際不無道理,它在一些政策方向上有著自己無與倫比的優勢,在農產品出口上也有一套令人稱贊的營銷模式,日本農業的一些精髓所在確實值得效仿學習。
首先日本的農業模式在國際社會上飽受贊譽,農協更是發展為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雙結合的民間團體,對維護農戶收益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日本農副產品之所以暢銷全球廣受歡迎,離不開他們精致的包裝策略。
仔細觀察日本農產品,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品種,只要推向市場都是經過細心包裝整理的,不會存在枯枝帶泥、散裝銷售的情況。所有農產品的包裝上都會標注出產品名稱、產地和農戶姓名。
哪怕是最基本的白菜,也會用塑料紙密封包裝。辣椒蘿卜、番茄小蔥整齊歸納干凈整潔,看起來就十分賞心悅目,這才應該是人們心底里綠色食品的模樣。
日本農業的管理模式也以精致細致著稱,在日本農場有這樣一種稱號“觀光農業”,意思是日本大棚中種植的農產品都經過農戶繡花般的精心擺放與布局,看上去猶如花園一樣令人心曠神怡。
就像梨園,每棵梨樹的梨枝都被農戶綁在鐵絲網,以引導枝丫向固定方向延伸生長,保證沐浴到最佳陽光位置,在農民的細心種植下,每只梨的重量都能保證在半斤以上。
日本農民耕種輕松,他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農機具,高度發達的機械化水平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壓力。
上述幾點都是日本農業發展的顯著特征,然而當我們拋開日本農業光鮮亮麗的外衣,會發現這其中有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意味。
日本農業發展實情
事件舉例,2022年4月19日臺灣省食藥署針對日本進口草莓進行檢測,最終結果顯示氟尼胺0.15 ppm嚴重超標。此前半年,臺灣省共計向日本進口了1064批次草莓,經過檢測有37批次均因農藥殘留超標而不合格,事實上這并非偶發事件,而是日本農業表里不一的縮影。
二戰之后全球經濟飛速發展,新興行業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沒有年輕人再想一頭鉆進田地里過著不問世事的生活,激烈的社會競爭成了年輕人的歸屬之地。
日本也同樣如此,制造金融高速進步,農耕地甚至都被征收為工業用地,用于建蓋高樓大廈。這導致日本耕地面積在近63年里從15.44%銳減至11.48%,剩余的這點土地還有四成不適合機械化耕種。
同時日本身為島國四面環海,氣候常年濕潤易滋生害蟲,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相當之大,怎樣才能改善本國糧食產量問題?日本人不得已只能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2018年聯合國農糧組織公布了日本的農藥使用量——每公頃11.78千克,位居全球第16。化肥使用量每公頃253.7千克,遠超全球200千克的平均水平。
這就是日本想方設法為自己營造的綠色形象,是如此經不起客觀數據的推敲,要知道哪怕是印度,農藥化肥使用量也遠不及日本。
再來看看日本引以為傲的有機蔬菜發展如何,2019年農本農業水產省自主公布全國有機農田面積為2.3萬公頃,而在2013年我國的有機農田面積就達到120多萬公頃,現如今更是高達240萬公頃。
一些人吹心不死,想用有機蔬菜的產量來為日本洗白,殊不知只會越抹越黑。其實讓我國和日本作農田相比屬實有些降維打擊了,日本國土滿打滿算也只有37.8萬平方公里,面積和我國云南旗鼓相當,在去除七成的丘陵山地,平均劃分到每位農戶的耕地不過48畝,并且耕地分散度高,很難完成大規模種植。
那么日本農戶又是怎樣完成月入過萬的奇跡呢?
負責給日本朝日、八百善等知名供應商供貨的農民的確能夠月入過萬(折合人民幣),但日本農戶間的地位和收益一分為二可謂天差地別,占據平原一坦平川的耕地農戶被稱為主業農戶,他們是極少數的存在,占比農民總數22.3%。剩下的則都是散戶。他們以耕種為閑職,更多以務工賺錢。
2020年日本所有農產品經營者年收入為123.3萬日元,折合人民幣6萬余元,平均月薪不過5k—6K之間。要知道這種水平的收入在日本想要幸福生活恐怕有點困哪,23023年日本一枚雞蛋價格峰值50日元,薯片1300日元/袋。
所以在日本農戶界限分明,主業農戶家大業大年年盆滿缽滿,副業農民依靠耕種收益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既然如此,誰還愿意繼續種地呢,畢竟日本副業農戶累死累活貌似只能混吃等死,這樣下去一定會造成農民大量流失,直接威逼國家糧食安全。政府當然不會允許這類情況發生,于是一系列惠民的更多政策福利、經濟接濟紛沓而至。
政府主動幫助農戶購置大型機械設備、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可以獲取大額低息貸款、甚至就連娶妻生子都有相關優厚政策。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農產品收獲季,日本農民完全不用擔心今年收成起伏,因為政府會直接開價收購農產品,更令人驚訝的是,政府出具的收購價往往要高于市場價。
作為資本主義的日本政府,卻不顧市場經濟穩定,選擇以維護農民利益為主,足以看出日本有多么擔心本國糧食安全,也證明了日本糧食問題多么缺失勞動力。
日本老齡化問題全球共睹,殊不知這也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日本農民7成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農民平均年齡更是67.8歲,老齡化危局影響甚深。
安倍二次走馬上任后,雄心勃勃提出農業農村收入倍增計劃,目標在10年內將農業總收入從3萬億抬高至6萬億,為此政府還將80%的進口農產品都設立了高額關稅,然而沒想到一系列福利的推出反而適得其反。
國際農業組織報告,日本在蘿卜、油菜等種植物的種植技術,依然滯留在上世紀的耕種水平。在消耗了大量物力財力后,日本的耕種技術水準卻沒有得到任何提高。
從農戶角度來看,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純粹依靠種菜又不能發家致富,更多的收入是依靠政府福利,一系列惠民政策足以讓自己高枕無憂,誰還費心費力去想著提升自己呢?真有那個心氣不如去大城市努力拼搏改造命運。
并且日本的福利政策也沒有挽留住從業人口,2000年日本農業人員有389.1萬,截止2018年只剩下175萬,頹廢不止無藥可治。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也在連年走低,1960年全國糧食自給率80%,截止2017年自給率直線下降至38%,跌到歷史第二低位。
迄今為止農業發展已經成為日本肩上沉重的負擔,絞盡腦汁維護本國農業,最終收獲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危機信號頻頻發出。實際上日本農業的落寞不僅是農業生產本身的隱患,還涉及到多個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地理環境限制、管理政策和市場經濟沖突失衡等等。
以鄰國之難引以為戒,規避錯誤才能更好地認清自身規劃未來,希望中國的農業發展蒸蒸日上、穩定精進。
來源:Hi科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