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發展未來農場?
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耕地和水日益成為社會需求的緊缺資源,節約集約用地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另外,當前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的模式,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生產過程中憑經驗施肥、施藥,化肥農藥的超量施用還對大氣、土壤和水等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農田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未來農場建設不僅是生產、管理技術上的革新,更是農業生態的優化,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與管理理念,系統性地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模式、分配體系優化重構,實現農業要素集約化、生產智能化、產業生態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樣化,在探索效能最大化的同時保護環境,推動農業生產和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現階段有科技引領和產業引領兩種類型。
未來農場標準化建設要求
使用專業術語與評價模型來制定統一的未來農場標準和規范,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包括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涵蓋未來農場生產、加工、貿易、銷售全流程,減少因缺少標準化造成的交互障礙。促進數字農業的推廣和應用,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聚焦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聯合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優勢資源,制定算力網絡標準,加快補齊鄉村網絡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網絡,穩步推進涉農數據資源共享共用。
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挖掘是未來農場構建的關鍵。利用企業、研究院協同外部專家團隊、高校、科研院所,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模型算法開發,讓農業數據更有價值,也讓更多專家經驗、科學種植生產方式可復制、可推廣,集成化應用。農場農業系統的集成關鍵在大數據研究的技術最后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推廣。
需要企業將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應用于數字農業園區、農業產業、農業品質管理、農事綜合服務等眾多領域,構建數字農政、數字農管、數字科研、數字農服等綜合化業務模塊,培育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按需服務、數據共享等新模式新業態,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各項農業領域投入,來適應不同形態的未來農場發展需求,以期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農場建設的關鍵要素
未來農業,是以生物技術、數字化技術、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技術為紐帶。對農業、食物系統進行的全方位、全周期的變革。作為一種未來農業的載體,未來農場的模樣并非千篇一律,但都有共同的特質:“科技范兒”、“未來感十足”,這就要求農場的“科技實力”過硬。比如,大田種植能實現病蟲害監測預警、農機精準作業、田間智能灌溉、農情監測等;設施農業能實現溫室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水肥藥智能管理等;禽畜養殖能精準飼喂、發情監測、自動擠奶等。未來農場建設,看“科技”也看“人才”。
在新的生產體系下,農民逐漸變成農業工人,意味著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更高,在未來農場里種莊稼也得“持證上崗”。所以,一方面要筑巢引鳳、聚才引智,整合產業各方資源,通過標準制定的實踐,培養一批專業的數字農業領域標準化建設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技能培訓,才能引導農民從“能用”到“會用”邁進,培養出一批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現代化農民。
來源:愷易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