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榆林市榆陽區巴拉素鎮新廟灘村,賀鳳岐家的地里,密植的玉米苗擠擠挨挨,挺立的深綠色葉片交織在一起,遠看像一床密不透風的毛毯。撥開“毛毯”,地上有一條條黑色細管,一端連著一根粗壯的軟管,另一端沿著玉米行向兩邊延伸。玉米生長必備的水和肥從這些細管里被一滴滴地精準“投喂”到了每一株玉米苗的根部。
“我們村用上這種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好幾年了,都是自家掏錢置辦組裝的設備。”賀鳳岐說。
新廟灘村所在的巴拉素鎮有75%的土地都位于風沙草灘區,無霜期短,每年只夠種一季玉米;海拔高,日照長,降水稀少,水分蒸發量巨大;地下水位淺,但土質疏松,保水性非常差。“漫灌澆水時,上面曬著、下面滲著,肥隨水走,留給玉米的水肥少,澆多少都不夠。”賀鳳岐說,噴灌也是一邊噴一邊蒸發。
近年來,新廟灘村的土地受附近礦井影響,地下水位連年下降,水越來越難打,滴灌成了村民首選的灌溉方法。
半干旱地區的水資源,格外受到重視。榆陽區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水是這里發展的命脈。“惜水如金”的榆林人,在旱作區的農業種植中,彰顯了諸多智慧。近些年,他們巧妙利用蓄水原理,建起了許多蓄水池,做到秋水春用、一水多用。
節水的危機意識和耕作智慧,藏在現代農業的科技中。在位于榆陽區小紀汗鎮小紀汗村的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示范田,榆陽區農田水利綜合開發中心主任王惠介紹,自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就開始使用自主發明的一種“沙地多管井”的節水灌溉技術。這項技術不僅節水效果好,可實現畝均節水約55%,節肥約35%,而且建成快,一天就能成型,增收致富效果明顯。目前,榆陽區正全面推行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鼓勵自籌與補貼結合的方式,農戶自籌建設的積極性很高。
“除了初期投入,現在只需要每年花六七十塊錢換一次滴灌管,需要澆水時到地頭打開主管閥門,兩三個小時就能澆完一次。”賀鳳岐說,“別說澆20次水,澆40次水都不在話下。”省時、省力、省水、省肥,還能讓玉米真正地“吃飽喝足”,每畝能夠多打200斤,嘗過滴灌甜頭的賀鳳岐再也不愿回到漫灌時代了。
據了解,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陜西大地種業集團以探索高效智能節水技術為使命,采用了以色列的耐特菲姆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控制系統,可做到無人參與,節水更精準。
“智能水肥一體化噴灌代表著未來可能的一種農業灌溉方向。”王惠說。今年是啟動實施糧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第一年,作為全國19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縣(區)之一,榆陽區正朝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
來源:拂曉新聞網-拂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