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細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舉措,并在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提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的細化政策舉措。AI是新型數字技術的典型代表,將從要素替代、智慧管理、場景融合、整體智治等四個方面,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新業態、新模式。
加速要素替代,提高生產效率。AI將重構農業生產函數,全方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農業機器人與自動化作業方面,借助機械、電子、自動控制等綜合技術,農業機器人能有效模擬農業生物特性,實現自動翻耕、自動播種、自動采摘、智能分揀、智能運輸,推動“人機協同”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精準施肥與灌溉方面,AI能夠精準分析并可視化農作物生長環境、畫像農作物生長狀況、匹配適宜品類、合理配比營養成分、精準估計農作物產量,全面提升物質資本效率。AI還能有效推動“室內垂直農場”建設,有效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
在智能系統與大數據平臺方面,AI可以推動建立智能化農業系統和大數據平臺,實現全方位、系統化、實時性數據全周期動態管理,讓農業生產經營者及時掌握要素數據信息及其與環境交互關系,實現精準決策、降低資源浪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智慧管理,賦能產業發展。AI將智慧管理理念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全方位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重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賦能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實時監測農業生產環節。AI可以通過氣候預測、實時監測、遠程監控等方式,打破農業生產時空限制、簡化農業生產管理流程,動態化監管環境影響以及病蟲害情況,未雨綢繆、快速制定響應策略,緩解“靠天吃飯”現實窘境。
二是物流優化設計與庫存可視化。“小農戶”和“大市場”“大服務”“大產業”的脫節是農業現代化推進的“藩籬”。AI能夠有效匹配供給和需求,自動優化物流路線以節約運輸成本,解決農業生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依托機器視覺和自動化技術,AI能夠實現有效管理農產品(5.920, 0.02, 0.34%)倉儲和庫存,實現庫存“可視化”,滿足消費多元化、品質化、品牌化、定制化新需求新趨勢,賦能美好生活。
三是市場預測與風險預警。AI可以通過分析消費數據、行為偏好數據,預測農產品市場需求、洞見市場趨勢,利于農業及時調整結構和優化布局,為供應鏈管理者合理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強化場景融合,豐富多功能性。AI將強化農業產業與經濟社會系統場景的有機融合,統籌實現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
一是農產品營養價值挖掘。通過加持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AI能挖掘農產品營養價值與產品品質,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特色農產品“品牌化”,提升農產品經濟附加值與商品化、市場化水平。
二是形成更多新職業。AI在對重復性生產環節和冗余勞動形成替代的同時,亦會催生農業機器人操作員、農業大數據分析師、農業營銷和電商專業人才等新職業,提供更有價值、更具技術含量的工作機會,增強農業社會功能。
三是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AI能有效監測農業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評估農業資源和生態承載、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農業“降碳減排”、綠色發展。四是農業知識體系構建。最新發展的生成式AI能盤點農業資源信息技術體系、構建農業知識體系、農業生產規劃與政策體系,促進農業文化傳承、傳播與推廣,筑牢農業文化功能。
著力整體智治,變革生產關系。AI可以推動農業從傳統生產模式向現代智能化生產模式轉變,有效變革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共享共用。基于AI建構的農業智能管理系統,能將生產、銷售、流通等不同農業生產環節資源高效整合、集中管理、高效配置,實現跨環節資源共享共用,推動農業資源所有制形式變革。
形成農業物聯網智慧平臺。借助農業物聯網平臺,AI可以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的互動關系、相互鏈接、價值共創和利益共享,形成“生產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另外,通過物聯網智慧平臺,AI還能建構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銷機制”。
通過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在線互動,在解決農產品市場問題的同時,讓消費者找到安全、綠色農產品,推動農產品終端用戶與農業經營主體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需關系。發展精準農業。
通過AI構建形成集定位系統、遙感系統、作物專家決策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性精準農業平臺,能夠實現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精準決策,徹底改變農業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相互交織的現實窘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鄉村振興。借助AI技術,消費者還能實現對農產品直接追溯,提高農產品認同度、安全度、美譽度,改變農產品分配關系、消費關系,實現農業生產關系的全面升級和變革。
作者:重慶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