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系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是對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愿景的最新概括,是在百年探索基礎上對中國鄉村現代化的認識升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加快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體現了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農民對建設美好家園、過上幸福生活的期盼。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是多層次的、重點任務是全方位的。要立足中國國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我國鄉村完成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實現我國鄉村現代化從內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鑄魂的飛躍。
從“美麗”到“和美” 我國鄉村建設開啟新階段
在鄉村振興目標方面,之前的提法是“宜居宜業美麗鄉村”。黨的二十大新提法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將“美麗”變成了“和美”,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反映了對鄉村建設的新認知,對鄉村建設的理念和目標做出了新的調整。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本質上是對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的發展與深化,展現了黨在鄉村現代化建設方面的理論創新和實踐走向,標志著我國鄉村建設新階段的開始。
從內涵來講,這個“新”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村建設的發展目標指向更為明確。瞄準到2035年農村逐步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目標,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更重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空間布局,強調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完善鄉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公平可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也強調鄉村的就業環境改善,積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激發縣域經濟活力,重視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創造更多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崗位和機會,積極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二是鄉村建設的中國文化價值導向更為凸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更為凸出鄉村文化內核及精神風貌的提升,強調鄉村建設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的內在有機統一,體現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形態的結合,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相協調,實現鄉村建設從豐富物質到富足精神的重要轉變。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實現三重目標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國家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實踐,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領域,涵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既包括鄉村建設過程中“物”的現代化,也包括鄉村建設過程中“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建設過程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從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演進的歷史進程來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實現三重目標:
一是讓農民過上現代化生活。現代化最終是為了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為了讓農民能夠更好進行自我發展、過上現代化生活。這就意味著一方面要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還要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即要同時實現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富足。
二是讓農業走向現代化生產。推動傳統農業生產走向現代化生產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更是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推動更多現代化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優化生產組織形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應有之義。這就要求要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下功夫,在農業經營方式上做文章,在農村產業融合上找出路。
三是讓農村具有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撐。要讓農村具備現代化治理能力,關鍵在于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方法的創新。這一方面要求動員和利用農村各種傳統治理資源,充分發揮鄉村自治和德治的積極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運用現代化技術進行治理手段創新,踐行現代法治文明精神,將鄉村自治、德治和法治有機結合,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其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鄉村延伸。重點要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民生活用水安全,農業生產用水供給充足;要提高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總里程和建設質量,保障農民出行方便和出行安全;要加大農村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電力設施充足供給和老舊設施及時改造;要加大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高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要完善鄉村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機制,在加大政府稅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形成多元化的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格局。
其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重點要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范圍,加強農民生存保障、健康保障、老殘保障,建立農民工傷保險保障制度,要重視擴展農村服務保障,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力度,財政支出適度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比例,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投入差距,持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管理機制建設,推動城鄉社會保障部門之間、政策之間有效銜接,提高政策執行效率和政策權益獲取的便捷性。要完善城鄉社會保障監管機制,確保城鄉社保基金安全。
其三,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要牢牢握住糧食安全這根主線,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安排,扎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要以種養業為依托,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引導鄉村傳統產業與新型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共同促進農民致富增收。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龍頭企業在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強鏈、延鏈、補鏈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為不同類型鄉村企業和產業進行公平競爭和優勢互補創造良好環境,鼓勵鄉村企業將產品質量提高、品牌鑄造和品種培優融合起來發展。要在財政和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政策設計方面進行創新,鼓勵地方財政、金融、保險和擔保等部門協同發力,增強鄉村企業創新的風險抵御能力。
其四,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做好農民的政策宣講工作,講好黨的路線方針和惠農政策,持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農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要加大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村級文化長廊、文化禮堂、農村大舞臺、紅色村史館和農家書屋等建設,拓展農民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要全面提高農民思想觀念現代化水平,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改變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引導農民培育和踐行主流社會價值觀。
要健全和完善基層科學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村科普隊伍建設,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強化農民的科技知識素養。要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和家教家風功能,創造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鄉土社會。要加大鄉村誠信體系建設,進行社會信用建設政策宣講,提高農民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要深入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行動,破除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
其五,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創新。要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下移工作重心,狠抓責任落實,鞏固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加快轉變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理念,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資源整合與協調方面的作用,創新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和新舉措。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機制:積極探索村民有效自治模式,健全鄉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體系;推進鄉村事務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治理進程,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法律知識普及和傳播,讓農民學法、用法、懂法,增強法治意識,學會用法律手段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強化農民對道德規范和鄉土文化的認同,營造良好的德治氛圍。重視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構建鄉村信息交互、共享及溝通數字化平臺,提升村民數字素養,進行農民數字技術知識普及和推廣,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