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是河北省唯一沒有地表水庫的設區市。長期以來,廊坊市的農業生產主要依賴地下水來維持。農業既要高效節水,糧食又要增產增效,成為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戰略重點。
廊坊依托農業托管服務組織、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有條件的規模經營主體,以單井控制的水澆地面積為單元,規模化推進,成方連片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等大田作物,重點實施滴灌、膜下滴灌、淺埋滴灌。這種灌溉方式比傳統灌溉方式畝均減少地下水灌溉60立方米以上,同時還有節肥省工增產的效果。
廊坊2022年糧食生產面積408.95萬畝、單產374.33公斤、總產15.3億公斤,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
在大城縣前煙村田間,一根長30米的鐵臂伸展,垂吊噴頭水霧噴涌,禾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人員正在為450畝油菜地澆水,綠油油的菜苗長勢甚好。
“這是絞盤式噴灌機,設定好時長,打開就不用管了。”公司經理張植磊說,他們今年增添3臺噴灌設備,每臺農機政府補貼1萬多元,以前澆地至少需要兩個人,現在一個人就能輕松澆完幾十畝地。相較于傳統漫灌,節水噴灌平均每畝節水50%以上,肥料節省10公斤左右,再加上人工費和電費,單季每畝至少能省下100元。
漫步于大城縣李大木橋村的田間地頭,一條條滴灌帶鋪設到小麥根部,掩埋于淺土中的滴灌帶將灌溉用水精準送達植物根部。芊谷農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金康介紹:“我們2020年用30畝麥田做了實驗,采用淺埋滴灌可以節水40%,糧食產量增加30%,今年我們對合作社的400畝麥田全部采用淺埋滴灌技術。”劉金康望著眼前連片的麥田,對未來充滿信心。
大城縣通過實施滴灌后,畝均節水66立方米,實現地下水壓采33萬立方米。完成每畝60立方米的節水目標。淺埋滴灌節水技術在節水的同時,實現了水肥一體化,減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利用率。減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工作強度。
大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紅梅說,該局成立了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農田淺埋滴灌試點技術指導組,到田間開展節水技術指導服務,積極與經營主體對接,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為改進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提供科技支撐。
目前,該縣一萬余畝小麥均實現自動化灌溉或滴灌,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工時,節水節能優勢明顯,比傳統漫灌節水約60%,更有利于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達到了節水增收、節本增效的目的。
香河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宏宇說,為小麥玉米“解渴”,發展先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先進節水灌溉設備,是香河縣耕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這塊50多畝地,用不了半天時間就能完成滴灌帶鋪設,現在政府還對我們有補貼,今年不僅能節省不少水源,而且還能實現水肥一體化,提高糧食產量。”香河縣洦宇家庭農場負責人汪雪松說。該縣為了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在大幅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民勞動強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廊坊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邢建權介紹,2020年廊坊引進淺埋滴灌技術,在永清縣小麥、玉米農田試驗示范,節水省工效果明顯,對小麥增產節水效果尤其明顯,麥田表現苗均穗齊,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1/3以上。2021年全市發展到1.8萬畝,2022年突破了10萬畝,2023年計劃再支持9萬畝。
走進永清縣艷芬家庭農場綠色食品基地的葡萄大棚,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齊排開。基地技術負責人鄭榮說,大棚蔬菜水果很早就使用了滴灌、微噴灌技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不僅節水,還能減少肥料的使用。
近年來,廊坊各地推廣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或花生、薯類等其他大田作物,重點實施滴灌、膜下滴灌、淺埋滴灌等。在蔬菜種植區,設施蔬菜重點推廣膜下滴灌等,露地蔬菜重點推廣滴灌、微噴灌等。在梨、桃、蘋果、葡萄等水果種植區,重點發展微噴灌、小管出流等,走出了一條水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來源:廊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