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最近,重慶三峽銀行深入11個區縣、14個鄉鎮、25個鄉村、30個新型經營主體及現代農企,與160多名農管部門和鄉鎮鄉村干部就新型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基于此,提出高質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切實優化調整村社區劃,適度擴大村社管轄范圍,推動土地流轉規模化、生產經營集約化。
二是健全法律法規機制,明確土地經營的權利主體,修訂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度。
三是健全農地經營權交易機制,進一步健全農地流轉服務市場體系。
四是健全承包土地退出機制,選擇漸進性改革完善農地退出機制、明確規定程序條件,支持鼓勵有穩定收入和住所的農民完全退出農地經營權,進一步完善資金補償機制。
五是健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加快完善城鄉統一、覆蓋全面、水平較高的農村社保體系,切實提高農民養老、醫療、就業保障水平。
優化農補對象范圍,健全財政補貼機制。完善財政預算支出穩定增長機制,提升財政支農補貼占比、確保財政投入逐步增長;借鑒農業發達國家經驗,通過長貸、股權投資、融資租賃創新財政支農形式、加大惠農強農力度;擴大稅收優惠范圍,稅收優惠范圍延伸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域;做好財補對象“加減法”,集中財力重點支持八大涉農領域;切實加強資金使用—效果評價—監督審計環節全流程管理,堅持財資重點使用原則,提高財資使用效率,健全財補項目績效評價、加強財補資金專項審計,加大信息披露、提升公開透明度;調整財補方式,財補方式由“事后”向“事中”轉變、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主動權。
加大農科創新力度,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一是搭建起多層次農業科研體系,加快構建國家—省—市—區縣多層級集成、高校—科研院所—市場主體多主體參與、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全覆蓋的農業科研體系。二是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區域生態適宜性研究,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加強耕地地力保護。三是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體系建設,大力提升農產品初加工、精加工質效,圍繞特色優勢開展農產品整理、分級、清洗、泡制、冷藏、烘干、包裝、貯藏等關鍵性初精加工環節研究和技術推廣,鼓勵就地就近建設氣調庫、通風庫、冷藏庫、冷凍庫。四是加快智能化信息化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智能農機、加快信息化技術應用、創建農業信息綜合平臺。
突出提質擴面增效,強化農機建設投入。農業機械化服務需要在創新農機經營管理機制、創新農機服務模式和提高農機服務科技化水平、社會化水平上下功夫花力氣。一是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全流程化、全要素化、全地形化、全功能化建設。二是創新方式,大力發展農機化社會服務主體。三是大力提升農機人才支撐作用,著力培育一批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的復合型、精英型農機化服務人才。四是持續加大農機化服務主體政策扶持力度。
助力發展方式轉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創新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模式。推進重點專業大戶帶動轉型,形成“專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發展模式;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轉型,實現一個特色優勢產業帶動一批新型農業主體發展;推進現代化農企帶動轉型,構建“現代化農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專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二是不斷優化新型農業經營發展環境。推行網上注冊辦理,簡化流程提升服務質效;支持本地特色農產品申報“三品一標”認證,提高特色農產品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搭建平臺展銷、線上直播促銷、幫扶單位購銷、培育品牌助銷、龍頭企業帶銷等多種模式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大力開辟業務領域。
三是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和現代農企自身規范化管理,通過支持引導使之逐漸形成主體優質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產業集聚化、產品市場化、作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化發展模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持續穩定提升經營質效,不斷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劉江橋,作者系重慶三峽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重慶市政協常委)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