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要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努力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當前,要著力破解農業大而不強、城鄉發展尚不平衡、農村發展尚不充分等突出問題,必須系統解決好農業強省建設的動能問題,全面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努力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
持續推進種業創新發展,依托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等載體,整合重組種業集團,培育種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主要糧油作物、畜禽、果蔬等為重點,強化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中原農谷”。持續強化科技興農、數字賦能,緊緊依靠創新、科技、人才,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三農”基礎數據歸集,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加快建設數字鄉村,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的推廣應用。持續打造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農業強省建設上的先行先試、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產業賦能,以全產業鏈拓寬增值增效空間
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聚焦提品質、拓市場、促融合、能富民,深入推進“三鏈同構”和“三產融合”,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增值增效、聯農富農。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培育以糧食、食用油、飼料加工為重點的糧食產業經濟。壯大優勢特色農業,以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為重點,積極打造優質農產品基地和農業全產業鏈經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養生養老、創意農業、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培育鄉村美麗經濟。大力發展農機裝備產業,以智能農機、智能大棚、滴灌設施、信息裝備等為重點,培育農機裝備產業經濟。加快發展鄉村服務業,以綜合農事服務、農村電商等為重點,構建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綜合服務經濟。
強化要素賦能,以城鄉融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深化城鄉融合,發揮縣域切入點、鄉鎮連接點、村莊承接點的功能,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強化人才支撐,以“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豫農技工”等品牌打造,形成龍頭企業“頭雁”引領、返鄉創業“歸雁”融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鄉土雁”跟進、小農戶“鴻雁”參與鄉村振興的“雁陣”勢能。強化資金投入支撐,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集聚各類資源要素流向鄉村、振興鄉村,發展農業保險,完善鄉村防災減災體系和應急機制,增強鄉村發展韌性。
強化綠色賦能,以低碳轉型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保、治、轉”,推進綠色興農,打造宜居宜業和美家園。突出“保”,加強耕地、水等農業生態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分類分區域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同步提升耕地地力等級。突出“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突出“轉”,挖掘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潛力,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資源化利用,加快沿黃地區、南水北調源頭和干渠沿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強化文化賦能,以農業多功能拓展推動鄉村塑形鑄魂
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由量向質轉變,賦能領航鄉村振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提檔升級,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鄉村文化建設模式,持續探索鄉村文化合作社制度,發揮文化合作社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領頭雁”作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弘揚“黃河故事”助力鄉村振興。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更好體現中原鄉土特色,把“老家河南”的鄉愁和文韻留住。培育和引進骨干文化企業,鼓勵其他行業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鄉村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生態。聚焦河南豐富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對各地文化資源“就地取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在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上走出“河南樣本”。
強化開放賦能,以暢通內外循環激發動力活力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利用農業科技創新優勢,“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快推進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農業產能合作等。以“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為引領,加快“國人廚房”向“世人餐桌”邁進。深化區域合作,縱深推進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農業領域合作,通過“大糧倉”對接“大市場”,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方式,拓展河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加快推進品牌強農、質量興農,大力培育農業品牌,著力打造“豫農優品”整體品牌,提升全省農產品競爭力。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