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興安盟扎賚特旗的田間地頭一派農忙景象,今年,該旗搶抓機遇,積極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先建后補”模式,通過“以小撬大”,提高市場主體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
“5月5日左右展開水田插秧工作,預計5月20日前可結束玉米播種,5月25日前可全部結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陳健介紹說,“好力保農業專業合作社、蒙業水稻專業合作社、牧仁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和禾豐家庭農牧場,以這一模式進行了6700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扎賚特旗糧田變良田按下‘快進鍵’”。
加強組織領導,在“實”字上求保障。作為全旗一號工程,扎賚特旗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日調度、旬排名、月通報、季考核工作機制,構建旗負總責、部門協同、鄉村配合、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鄉鎮蘇木、職能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度目標任務考核的重要內容,旗委、政府開展專項督查,紀檢監察機關跟蹤監督,強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發揮資源優勢,在“大”字上求實效。扎賚特旗耕地總面積685.6萬畝,是全國縣級行政區平均水平的10倍,50%的耕地位于黑土區,3/4的耕地為永久基本農田。水資源豐富,嫩江、雅魯河、綽爾河三水交匯,平均水資源總量28.54億立方米,農業灌溉條件優越。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土地整治、農業開發、節水增糧等系列農田建設項目,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9.89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4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畝均糧食增產10%以上,玉米最高單產2116斤,大豆畝產連創東北地區最高紀錄,大豆畝產607斤,獲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全國大豆高產競賽“金豆王”榮譽稱號。
堅持規劃引領,在“全”字上求突破。堅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建成數量和建設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地力提升并重三條原則,編制出臺了《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建設規劃(2021-2030年)》《水資源勘查與區劃報告》等重點規劃文件,系統謀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政策、項目、資金支持,扎實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工作,涉及新建任務305.36萬畝、改造提升任務117.64萬畝,努力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優化建設模式,在“精”字上求創新。不斷探索項目建設管理新機制,充分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實行“先建后補”和EPC總承包建設模式。其中,“先建后補”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通過提前規劃、精準設計,簡化工作程序,節省工時兩個月以上,按照“誰使用、誰建設、誰管護”原則,建設主體全程參與,實現建設、使用、管護一體化。EPC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采取“設計、材料、施工”一體化,由總承包單位對工程質量、安全、工期和造價全面負責、責權對等,有效克服設計與施工脫節弊端,壓減前期手續辦理時間45天,工程成本有效降低。
健全聯動機制,在“管”字上求質量。組建耕地保護中心科級管護機構,專項負責高標準農田管理運行;引入金融保險參與,構建第三方、田長制和行業協會“三位一體”的管護體系。建設高標準農田智慧管理平臺,實行人防、技防結合,對項目區實時監測管控;通過財政預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費收入、農田建設新增耕地經營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等多渠道落實管護經費,確保項目建成后管護全域化、常態化、長效化。出臺《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辦法》,壓實旗、鄉、村三級管護責任,健全旗鄉村三級管護隊伍,有效防控工程質量風險和管護風險,確保高標準農田項目質量安全、發揮效益。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