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都能聽到很多聲音去討論中國農業未來如何走,大致分為兩派:美國的機械化規模農業和日本的精致化小農農業,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兩國的農業地位:
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合計約373萬平方公里(56億畝),人口3.29億,農業人口約1500多萬,平均370畝/農業人口。
日本:耕地面積約400萬公頃(0.6億畝),人口1.26億,農業人口約200萬,平均30畝/農業人口。
中國:耕地面積約19.179億畝,人口14.1億,農業人口約50000多萬。平均28畝/農業人口。
從基礎數據上來看,機械化是美國必須走的路,要不然那么多耕地根本種不過來,似乎日本的農業國情和我們較為相似,但是日本農業的這三大特點卻讓我們看到了日本農業的另一個面孔。
01農協壟斷
日本農協是探討日本農業離不開的話題,日本市場銷售的農產品絕大部分由農協提供,其中大米和小麥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產品占51%。
日本農協除了幫銷農產品外,還能像銀行一樣為農民提供存貸款,還能像保險公司一樣為農民辦理保險,甚至還負責農村婚喪嫁娶。
乍一看是不是感覺特別好?大家都知道權利容易引發腐敗,農協也一樣。日本農協促進日本農業發展的同時,自身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
比如從農戶手中低價購買農產品再高價賣出,從廠家手中以低價購買農用機械再高價賣給農戶,以此賺取利潤。當有農民想要退出農協時,就可能遭到打擊報復。
02高昂關稅
在農產品對外貿易上,日本一直奉行農產品關稅壁壘政策,以大米為例,日本對大米進口的關稅高達778%。即使這樣,日本政府還要設置配額制,限量進口水稻。
農產品作為基礎物資,其價格直接決定了整體物價水平,非常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導致社會人力成本高企,給企業和經濟造成極大壓力。嚴重限制了日本對經濟全球化的參與,阻礙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03政治影響
日本農協高度覆蓋了農村,影響的議會席位數占到了國會選舉的30%。盡管安倍政府一度想要開放日本的農產品市場,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化中,但迫于農協的壓力,安倍政府在降低農產品關稅上遲遲不肯松口。
隨著2015年《新農協法》、2019年《日本與美國貿易協定的簽署》等政策的影響,日本農協自身也陷入了沒落,據日本自民黨農林水產業研究小組發布的數據稱,2050年日本農業人口將減半至100萬人,其中三成為85歲以上的老年人。
因此,基本國情和國體的差異注定我國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道路,但卻是有經驗從別國借鑒的,這里我們仍然以美國和日本這兩派舉例。
在1990年,美國農業面源污染占總污染的45%-55%,導致50%-70%的地面水體受污染或威脅影響。隨著國家的重視及治理,到2006年,美國農業面源污染面積已比1990年減少了65%。
二戰后,日本農業快速進入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現代農業,但隨著過度的化學種植,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污染。如1953年在日本九州的“水俁病”就是典型的因農藥濫用所引發的農業污染事件。
直至20世紀60、70年,隨著各項政策的發布實施以及“全國有機農業研究會”的成立走向農業復興之路,經過多年的努力,方才達到如今土壤平均有機質3%—5%的水平,通過土壤改良達到優質高產。(我國農業土壤有機質平均水平0.7%-1.0%)
而我國也正在經歷著這一過程,隨著各種各樣的農業土壤污染、農產品藥殘超標事件頻發,我國政府也相繼發布相關政策引導農業生產走向正軌。
如《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以及實施了5年的《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都在預示著我國正在走向逐漸擺脫過度化學農業污染的道路。
隨著農業土壤環境及綜合肥力的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才能得到提升,就會涌現出越來越多以高品質、高標準農產品為代表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業。
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務農人口的減少、新型職業農民比例逐漸增多,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深入是必然的,也是水到渠成的。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