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農業的本色,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科學把握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就是要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走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的道路。
一是科學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循序漸進地推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為此需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立足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制定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規劃用地、財政金融、基礎設施、監測評估、人才培養等保障機制。加大綠色農業研發、生產、運營等環節的稅收減免、信貸支持以及財政補貼力度。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在農業綠色發展實踐區創辦科技型企業或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全面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不斷提高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以資源–加工–產品–資源為特征的循環農業,不斷推動我區農業發展綠色化,綠色農業產業化。
二是切實開展綠色農業行動,多措并舉助推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農膜是好幫手,但使用廢棄物也易造成土壤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走好資源節約、利用高效、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之路,要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目標,持續推進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積極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持續開展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進一步提升廢舊農膜回收、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色防控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和高質高效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全力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積極探索可利用、可復制的綜合利用模式,減少農業污染源。
三是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補償機制,減少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阻力。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而要保護好環境必須要有一套時時監測、監督執法、污染處置、宣傳教育等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以達到環境質量稍有下降即能發現并處理,避免污染進步擴大,確保環境質量不斷優化。同時,適當合理地對采納綠色生產方式的經營主體和農戶給予補償與獎勵,加大新技術的研發的資金和科研人員的長期投入。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更多的是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其資金實力、人才儲備實施某些農業綠色項目尚顯吃力。仍然要國家加大農業科技研發資金投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強化科研力量,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要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圍。
四是提升綠色農業發展的技術應用水平,重點突破節本高效的關鍵性農業技術。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必須加強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著力解決制約綠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難題。農產品質量及產量的提升依靠的是農業科技實力水平,表現在綠色農業方面就是綠色科技。綠色技術水平既能夠提升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也能夠使人類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得到提高。綠色技術(包括秸稈粉碎、農膜回收、糞便資源化利用等綠色機械)的推廣,不僅可以開發與增加農產品的潛在利潤,而且也是綠色技術成果社會化公益化的具體表現,也可以說綠色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例如,現在已經出現了散射光薄膜覆蓋的日光溫室、空氣—土壤源熱泵復合調控系統、墻體對流蓄熱式日光溫室、屋架太陽能集熱式日光溫室等,這些成熟的技術已經在農業生產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西岷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