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廣東迎來新一輪強降水。在佛山市南山鎮萬畝智慧農業園,冬小麥趕在雨季來臨前搶收,遇上倒伏的作物,收割機能智能調節收割嘴位置。
顆粒歸倉后,無人旋耕機出動,在風雨中來回奔波,而“95后”農機工程師鄒偉炎只需要動動手機就能遠程操控。
在這里,天氣、降水等狀況得以提前監測或預警,關于農田面積、松軟度等數據也被提前采集,再通過云端的數字化模型,為收割機、無人旋耕機提供自動地圖導航并精準規劃路線。未來,新農人坐在辦公室就能遙控無人耕地、無人插秧、無人收割,讓農業生產“風雨無阻”,推動耕種管收全流程向著少人化、無人化管理升級。
這是一場青春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從“外出逐夢”到“回鄉筑夢”,越來越多滿懷抱負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將新理念、新技術實踐于田間地頭,把智能設備與智慧農業相結合。在他們身后,鄉村振興正展現出勃勃生機。
像打游戲一樣完成農活
鄒偉炎大學專業是汽車服務工程。出于對農業機械的熟悉和興趣,他一直以農機服務為主要學習方向,畢業論文也是以農業機械為主題。
與課堂上學習不同的是,鄒偉炎現在并不需要自己駕駛農機,他的一個任務是在無人農機測試階段,排查農機在耕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在辦公室也能監測作業情況,鄒偉炎還是常常站在田邊看耕地效果,比如田地邊邊角角有沒有徹底耕到,旋耕機的犁有沒有損壞。
數據源源不斷地匯總起來,萬畝智慧農業園逐步對每塊農田都進行了精準測繪和數據采集,并通過5G設備、衛星監測等技術將農機與云端操控系統連接。有了這些數據,在手機上只要點“開始”按鍵就可以啟動農機。
在百公里外的江門臺山,農田平整完畢。站在田埂邊,“飛手”李國華操作著類似游戲手柄的遙控器,無人機呼呼飛著。從播種到施肥再到農藥噴灑,原本3個人3天的活兒,李國華就像打游戲一樣,不到1天就完成了。
1997年出生的李國華,4年前大學畢業就回到了老家,加入到極飛科技“飛手”隊伍中來。應用智能化設備,成為他回來的最大底氣——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小時候在家收割稻子,趕上七八月臺風天,“為了搶收幾天幾夜沒睡覺,腰都直不起來”。
現在,他對農業生產的暢想遠遠不止于此,“希望農業可以實現全自動化,坐在電腦前就能完成,農民也不用下田風吹日曬”。
不只是在種植業,養殖業也多了年輕人面孔。
“砰、砰、砰、砰……”粉撲撲的小豬崽歡蹦亂跳,在越秀農牧花都基地,生產管理部“95后”中級技術員劉世蓮逮住一只,把它貼在自己胸口感受豬崽心跳。“豬的心率比人的快,特別可愛!”她說。
劉世蓮和眾多碩博研究生一起做同事,在實驗室負責微生物檢測、飼料配方研制、防疫方案等研究,養殖員也可以坐辦公室用電腦辦公。“傳統的養豬模式要經常肩扛飼料,推著小車喂食,而現在都是自動輸送,我們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護理?!痹趧⑹郎徔磥恚@是一份既有科技前沿感,又能收獲體面感的工作。
曾經,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是很多農村大學生的夢想。如今,看準農業生產向科技化、現代化轉變機會,不少像李國華這樣的大學生,畢業后重新回到田間地頭,成為一名“新農人”。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1220萬人。2022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明確表示愿意用所學回報家鄉,70.9%的受訪青年覺得鄉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提高了。
像工業流水線一樣生產
穿好防塵服,戴好頭帽、鞋套,經過風淋室,記者走進了位于深圳的富士康源康植物工廠。在10多層種植架上,上百種蔬菜郁郁蔥蔥。
這里就像富士康的車間流水線一樣生產蔬菜。植物工廠采用營養液栽種培育,每種蔬菜所需的營養元素不同,營養液的成分和配比很重要。“光、溫、水、肥、氣”,傳統農業中的五大元素,在植物工廠中都成為了一個個可以調控的數據。
原本多應用于工業檢測領域的AI視覺技術也引入到農業。攝像頭將發芽盤拍照后,對圖片影像處理,進而擷取發芽形態輪廓,自動計算出發芽率和不良幼苗定位。智能化的機械手臂可以適時移除不良幼苗。
這代表著一個未來農業生產的新圖景:通過創新運用光生物LED植物照明、垂直立體種植、植物營養與作物栽培、環境控制與機械設計等高新技術,破解了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和土地資源緊缺等難題。
事實上,廣東山地多、平地少,農業土地資源稀缺。向空間延伸,在有限土地上實現更大產能,成為農業發展新趨勢。
農業生產“上樓”,帶來的不只是效率提高,對養殖業來說,還有擔心安全。2019年,非洲豬瘟肆虐,不少傳統養豬產業大傷元氣,在此背景之下,作為“菜籃子”的重要保障工程,越秀農牧開始興建花都基地,并于今年3月投產。整個基地養豬樓有4棟,每棟高9層,存欄量可達18萬頭。
在這里,每棟養豬大樓各成一個智慧養殖單元,育肥、配種、懷孕、分娩、斷奶等各個環節都在樓內智慧化管理,使生豬基本不暴露在外部環境中;通過AI攝像頭,任何外來入侵的“活體”動物或區域違規行為,都被“火眼金睛”的AI警報系統拒之門外,甚至是一只過街老鼠,也插翅難進,這大大降低了生豬養殖的生物安全風險。
飼料則通過全封閉管道,輸送到各個樓層,而每一個豬舍,又配備了全自動智能飼喂系統,可以對每頭豬精準投喂,還可以根據“飼養曲線”提示每次加料數量,做到個性化養殖。
以往,傳統養豬場多遠離市區,提起要建養豬場,周邊居民避之唯恐不及,但在花都基地,衛生環境和都市寫字樓區域無異,聞不到養殖業特有的異味,基地門口就是當地居民區?!斑@可能是目前廣州離市區最近的養豬場?!痹叫戕r牧食品花都項目公司綜合部經理王戌瑞用手指了指基地門口,京廣鐵路、許廣高速等交通要道近在咫尺:“距離這么近,以前想都不敢想?!?/p>
從靠天吃飯到靠數據生產
伴隨著精細化作業,農業對數字基礎設施的需求日益高漲。數字基礎設施正成為鄉村振興新的“高速公路”,5G、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與農業領域深入融合,數字化手段給農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確定性。
在全省規模最大的無人農場——河源東源縣萬綠5G智慧無人農場,通過千兆寬帶,可以遠程操縱無人機巡航,無人機光譜采集功能對稻田灌溉、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等高清圖片的采集,能夠實時傳送到系統后端,系統便會快速對作物進行實時智能分析,為下一步種植計劃提供決策依據。
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數據也成為農業新的“養分”。無人機飛上一圈,通過多光譜成像技術識別作物長勢,就可以給農作物評分。開春以來,大疆農業工程師王威大半時間奔走在粵西、贛南等地指導果農使用最新技術,借助數據模型為果園開“處方”。
王威舉例說,通過無人機自動巡田作業,影像實時上傳至云端,及時發現田間缺苗、雜草、倒伏等異常情況;利用 Al識別可完成作物出苗等分析,從而安排施肥與樹木栽移工作;還可以預估果園產量,幫助農戶在采購談判中更主動,“未來農業將朝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方向發展,一人輕松管理千畝農田也不是難事”。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院長何雄奎對此分析說,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沒有搜集數據的習慣,而隨著數字農業的逐步提升,系統可以自動記錄區域內作物的生產情況,乃至周邊的氣候、水文等狀況,有了大數據支持,精準農業將成為現實,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大大增強。
近幾年來,極端天氣頻頻上演,監管部門也在著力通過提升農業數字化建設助力防災減災工作。省農業農村廳一方面推進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工作的數字化、智能化,打造“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數字平臺”,提高了病蟲預報準確率和覆蓋率;另一方面以“數字+農業技術”推廣為抓手,打造“粵農技”數字農技平臺,將良種良法、先進適用技術及裝備、農技服務向基層延伸。
目前廣東明確,省級財政資金不少于6%用于數字農業。接下來,省農業農村廳還將與省氣象局聯手,通過信息數據共享交互,探索“農業+氣象”新模式,助力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轉變為“看天管理”,讓糧食生產更有保障,“飯碗”端得更牢。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