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氣候變暖,低碳農業的推廣是緩解世界資源壓力、保護世界生態環境的重要戰略,也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低碳農業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等為主要目標,通過提高十壤有機質,發展農村新能源等來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的現代農業,當前世界農業化。
工業化等所釋放出的溫室氣體約達150億t碳,但低碳農業的大力發展可抵消80%甚至以上農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設,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 提高十壤 有機質含量、 做好病蟲害防治、 發展農村可再生能 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 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及高碳匯的農業。
生態農業是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近年來,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逐漸探索和推廣了低碳農業發展模式,農業部 2002年征集并篩選了生態農業模式:2003 年開始推廣十大曲型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如北方的“四位一 體”生態模式、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南方 “豬一沼一果”生態模式、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和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等,獲得了很好的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低碳農業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亞太環境保護協會 2009年4月授予聯合國 “全球生態 500 佳” --江蘇省姜堰市沈高鎮河橫村亞太(國際)低碳農業獎。河橫村長期以來堅持發展綠色經濟、低碳農業及鄉村生態旅游,致力于按照綠色產業標準規范產業行為和進行生產加工,以“河橫” 大米,“三泰” 醬菜、“如春”蛋品。綠殼莫雞蛋為代表的系列農產品深受消費者贊許。
其經驗有3個方面:首先是保護生態環境。開發推廣了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以及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實用新技術。其次是發展生態農業。專門聘請南京農業大學編制了發展總體規劃,建設了特種種植區、特種養殖區、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區、休閑觀光區及科研示范區等5大功能區。第三是建設生態村莊。目前建成生態小區,景觀河圍繞小區,區內分布濱河小道、休閑亭和景觀橋,并諞布果樹作為綠化苗木。
雖然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低碳農業取得了諸多成效,但是在發展中依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比如理論研究和技術體系蒲弱:技術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政府缺乏扶持力度,政策配套不完善:農民參與不充分,參與積極性不高產業化水平低:政府宣傳引導力度不夠,缺乏消費者支持等問題。
農業系統碳增匯量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同時與經濟發展水平呈5%顯著性水平的負相關,全國26個省市碳吸收量大干碳排放量:各地區碳匯水平影響因素相關性有明顯的地方特征,但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的固碳能力較高,其次為草原、果園:各省份碳源水平影響因素相關性程度有所差別,但影響碳排放水平主要是農業能源的使用,其次是畜禽飼養、秸稈燃燒和農業投入品。
低碳農業的實踐的問題要通過系列方法進行解決,如加強媒體宣傳引導,全社會形成低碳農業發展理念:健全低碳農業法律體系,落實財政補貼和管理制度:制定低碳農業標準,規范企業和農戶生產行為:控制農業領域碳排放,加大低碳農業技術創新:建立農業碳信用交易場所,嘗試開發農業碳點:拓寬生態農業投融資渠道,增加財政扶持力度等。
關于碳中和的幾點對策
第一,碳中和是整個地球村的事情。地球只有一個,不同國家的不同人群,都在共同的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碳中和是世界所有人類、全部國家共同的目標,只有全世界統一努力、協同才能夠真正實現碳中和的理想。
第二,碳中和要技術、政策和市場多體系合一推動。碳中和目標的達成要面對極為復雜的問題,復雜問題的解決勢必要通過系統化的方式,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的事情,也是政治和經濟領域的事情,科研機構、政府和企業要協同推動,持續增加資源的投入。
第三,碳中和需要個人“脫碳”意識不斷提升。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為碳中和作出青獻,應該具備“脫碳”意識,減少個人的“碳足跡”,短期與長期結合、小我與大我融合。通過個體的不斷推動,達到整體的成效,從現在開始諑步從意識到行為,個體加整體推動碳中和目標達成。
第四,碳中和要充分發揮賦能“零碳”的數據力量。數據已經成為當下最重要的要素,相對于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數據要素是越用越多,不會減少,并且天生具有賦能“零碳”的屬性,數據的產生要依托基礎設施的支撐,但其作用可以提高“脫碳”效率,較少涉碳領域的碳排放。數字經濟時代下構建零碳新經濟。
來源:新農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