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春暖花開。從北京城區出發一路向西北,在延慶東部山區一個名為韓郝莊的村子里,一顆顆草莓長勢正旺。紅顏、章姬、圣誕紅、白雪公主……一路邊采邊吃,前來踏春的游客無不發出贊嘆——
“甜,真甜!”
顆顆果粒飽滿、香甜可口的草莓,蘊涵著滿滿的科技味兒。
2021年,一間科技小院在韓郝莊村扎下了根,北京農學院生物與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楊明峰帶領學生,面向當地種植戶的生產需求,對草莓開展了脫毒育苗、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
兩年來,科技小院的師生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把農家院當作自己的家,為當地培育出一批批不施化肥、不灑有害農藥的綠色有機草莓。
三月中下旬,草莓進入旺果期,韓郝莊村的草莓大棚里,種植戶李躍奇正在忙著收獲。“今早接到老客戶電話,點名要‘圣誕紅’,20斤一盒的要20盒,我趕緊下地,采最新鮮的大果給客戶快遞過去。”李躍奇貓著腰,一手拎著果筐,里面還細心地鋪了一層軟紙防壓,一手在莖葉間撥動,挑選個大鮮紅的果實。
春日清晨,微風拂過仍能感到一絲寒意,但在草莓大棚里,相對封閉的空間使溫度比外面明顯高了許多。埋頭摘了一會兒,李躍奇的額頭就滲出了汗珠,但他嘴邊的笑一直沒停。“自從前年,村里開始改變種植思路,走精品有機草莓種植路線,采摘、分揀、打包、郵寄全部是種植戶親力親為,品質一點都不打折扣。”他笑著說,“累是累點,但只要見效,都值得!”
這些改變,多虧了韓郝莊村新來的幾位“村民”。2021年7月,北京農學院楊明峰師生團隊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小院。一間簡易實驗室、一個多功能車間、男女宿舍各一間,就是小院的全部“家當”。學生長期駐扎小院,教師楊明峰開展“走教”式教學,在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之余,得空兒就來小院看看。
當下,楊明峰正帶著學生在小院的草莓大棚里開展科學實驗。順著李躍奇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大棚深處蹲著三位身穿白色實驗服的人——中間捧著一個便攜式筆記本電腦的就是楊明峰,他身邊的兩位是駐扎在小院的學生。這次到小院授課,楊明峰專門從學校帶來了一臺新“教具”。
“僅憑感覺判斷草莓長得好不好、甜不甜,這不科學。”楊明峰在草莓地里就地取材,指著身邊一片發黃的莖葉耐心講解,“你們看,這片葉子看著只是有點發黃,但背后反映的是缺少營養元素,或者根部已經被病蟲害侵蝕,這時再去補救就來不及了……”
怎么提前知道作物當下的生長狀態?這臺光合作用測定儀就能“看透”葉片。左手懷抱著電腦,右手握著光合儀分析器,楊明峰將一片葉子輕輕夾在分析器中間,待紅藍光源亮起,約30秒后,一連串數據出現在顯示屏上——“主要看光合速率的數值,”他輕點著屏幕上的數字解釋,“這是單位時間內葉片固定二氧化碳的量,通過光合作用,葉片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果實,植物生長狀態越好,光合速率越高,果實就越大越甜。”楊明峰身旁的研究生崔武琦側著頭邊聽講,邊打開手機備忘錄記下重點。他的研究課題就與草莓地里的綠葉息息相關。“剛來到科技小院的時候,我聽李叔抱怨過有一片草莓葉片長不好,除了會發黃還會長白色的物質,像發霉了,果也結不好,拿到實驗室化驗才知道,草莓患了‘白粉病’。”崔武琦接過話茬,向楊明峰匯報自己近期的科研進展:“我想,能不能通過葉片免疫反應,幫助草莓提高抗病蟲害的免疫力。”
種植戶的一句無心抱怨,讓崔武琦有了靈感。于是,他從李躍奇的草莓地里“討”來二十二壟正在生長的草莓,進行實驗。大棚深處,二十二壟草莓六壟一組,每組之間有兩壟的隔離區,分別插著“空白組”“清水組”和“綠葉生防組”的標簽。“空白組的草莓不做任何處理,清水組噴施清水,綠葉生防組噴灑綠色農藥,通過調控成分含量,觀察蟲害防治的有效性。”
崔武琦所說的綠色農藥,是一種新型的綠葉生防劑,成分均來源于生物和植物體內的化合物,相比于具有化學成分的普通農藥來說,更加綠色、健康、無污染。科技小院常用的綠葉生防劑,就是由蝦蟹殼中提取的天然物質合成而來的。
每天將綠葉生防劑噴在草莓葉片兩面,觀察草莓生長趨勢,崔武琦很快發現了變化。翻開實驗報告,株高、莖粗、葉片等條目清晰可見:“第一周:三個對照組的草莓外觀尚無明顯差異”。然而,從第六周起,“空白組”“清水組”均出現了令種植戶頭疼的白色粉狀物,而“綠葉生防組”依舊長勢喜人。
目前,他正在調整綠葉生防劑的配方成分,以達到最好的殺菌效果。
忙碌間隙,種植戶李躍奇搬個小板凳,坐在草莓壟間“偷師學藝”。“有挺多行話聽不懂,但多聽多學總沒錯。”李躍奇直言,起初拿出一塊地給學生們做實驗,心里有些“打鼓”,擔心使用新型農藥,會影響草莓產量。“但看著他們精心對待每一株小苗、每一顆草莓,比我自己都上心,就慢慢踏實下來了。”
綠色有機,正在成為這間“草莓”科技小院的關鍵詞。“做這件事,不光嘴上說說,還要對草莓培育、生產等進行全流程的精準把控,保證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使用化學肥料和有害農藥,同時產量和品質也得跟上。”楊明峰說,決定發展綠色有機草莓,還源于韓郝莊村的“鄉土情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郝莊村在田地里建設了聯排大棚,開啟了草莓種植之路。“由于村里沒有自己的草莓品種,種植戶只能在每年八月定植前,到市場上購買草莓苗,種植技術也比較粗獷,傳統的農藥化肥都用上了。”楊明峰了解到,幾十年來,韓郝莊村草莓產業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論名氣比不上外地的丹東草莓,論鮮果口味也沒法和昌平草莓比,草莓產業發展一度陷入瓶頸。
轉機始于一次偶然的實地調研。楊明峰敏銳地發現了延慶區獨特的氣候優勢。“草莓喜冷涼,相比于昌平,延慶的海拔和緯度都更高,氣溫相對較低,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種出的草莓理應更香甜。”他說,延慶的地理位置優越,將來有望發展夏季草莓,使采摘期得以延長。
在此之前,楊明峰團隊就和以育苗專家鐘傳飛為首的北京市特色作物創新團隊合作,開展草莓三級育苗體系建設,這也為延慶草莓育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撐。他們大膽地將草莓種植“一切歸零”,從脫毒育苗開始做起,試圖解決灰霉病、褐斑病、紅蜘蛛等病蟲害頻發的問題,突破嚴重制約草莓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北京農學院生物與資源環境學院樓三層,有十余間教室,這里是楊明峰師生上課和做實驗的地方,其中幾間散發著不同顏色的光。“這種特制的燈帶會發出特定的光譜,對種苗的健壯生長有促進作用。”跟隨楊明峰走進實驗室,迎面排列著多個高大的組培架,上面密密麻麻放置了近4000個植物培養基,按照不同實驗分不同區域——“紅顏”脫毒苗生根、熱處理結合莖尖培養、果樹組培快繁……每個組培瓶下都貼著標簽,清楚地記錄著實驗的品種、溫度、時間等信息。
樓道盡頭的一間大教室里,擺放著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字的復雜儀器和顯微鏡,在培養基中培育出的優質種苗,將被送到這間實驗室里,供師生進行下一步實驗。
“草莓的病毒傳播有個特性,莖尖上新長出來的分生組織病毒難以侵入,如果一株草莓苗被病毒感染了,那唯一‘干凈’的部分就是莖尖分生組織。”楊明峰伸出手指,模擬草莓苗上的枝杈,在指甲蓋尖不足1毫米的部分,就是草莓莖尖,“從這里入手,幫草莓苗去除病毒,也就是我們在專業上說的‘脫毒’。”
邊走邊比劃,楊明峰將記者帶到一個大操作臺前,生物與醫藥專業研究生薛添天正在為草莓莖尖“做手術”。她身穿白色實驗服,佩戴防護眼罩,將鑷子和切割刀在燃燒的酒精燈上燎過一遍,向記者介紹:“脫毒,首先要保證操作過程中無菌無毒,這個無菌操作臺特制了過濾病菌的濾網,無菌氣流一直循環吹,確保操作臺內環境干凈無菌。”
隨后,薛添天從保溫箱中取出已經預處理好的約3厘米長的草莓莖尖,放在顯微鏡下,找到莖尖上幼嫩的分生組織,將其小心剝離開來。
用一句話就可以簡單概括的實驗過程,在實際操作中卻要花費近一小時。一名學生扎在實驗室一整天,手快的能剝出十幾個莖尖分生組織,不熟練的還有“手術”不成功的可能。
“光是尋找莖尖就不容易,它的最佳直徑在0.2毫米至0.5毫米間,跟頭發絲一樣細,想要看到必須用高亮度的燈光照射,盯一會兒眼睛就刺得不舒服。”薛添天將視線從顯微鏡上移走,皺著眉頭閉上眼睛,休息幾秒鐘后繼續工作。她一手握鑷子,一手拿切割刀,撥挑拽切,相互配合,一系列動作無比精細。
被剝離出來的莖尖分生組織,猶如新生的嬰兒,干凈純潔未被病菌侵害,還繼承了母株的優良基因,是育苗的絕佳選擇。
“在脫毒育苗的全過程中,剝莖尖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甚至只能算是育苗的準備工作,后續還有初代誘導不定芽、繼代增殖培養、生根培養、煉苗移栽、病毒檢測等多個階段。”楊明峰說,兩年來,他將4萬余株實驗室培育出的脫毒優質種苗免費贈送給了種植戶,幫助他們繁育更多綠色有機草莓。
兩年來,楊明峰一直有個愿望,就是給科技小院配幾臺專業的實驗設備。“有些實驗對設備、環境等要求高,需要借助專業的工具完成,學生們常常奔波于學校和科技小院間,有時往返3小時,只為了驗證一個數據。”
他常跟學生念叨,在實驗室和在地里做研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招生時我就給他們打預防針,研究這行不能怕吃苦、怕勞累。”楊明峰話鋒一轉,欣慰地笑著說,“還好,從沒聽見過一句抱怨,學生們好像也樂在其中。”
趁著周末,剛剛從科技小院順利“畢業”的研三學生于海濤主動要求,搭楊明峰的車回科技小院看看。今年年初,他為科技小院專門研發的草莓“疫苗”綠谷一號正式投入使用,這次回訪,他希望調查種植戶的使用情況,為技術改進做參考。
“綠谷一號是一種可以應用于螨害防治的新型殺螨劑,作用機制有點像給草莓‘打疫苗’,通過噴灑激發植物對螨蟲和蟲卵的觸殺效果,實現多靶點的殺蟲作用。”于海濤手里拿著一個塑料噴壺向記者展示。噴壺里面的液體微微泛著乳白色,表面張貼的產品標簽上,組方成分按照一定比例調配,主打綠色環保。
一個個成分聽上去頗為專業,但讓大多數人尤其是村里的種植戶們理解卻并非易事。其間,還鬧過“烏龍”——
去年3月,于海濤作為新人剛來到科技小院,就碰上了上門求助的村民祁向娟。一場春雨過后,祁向娟家大棚里的草莓害了蟲,葉子蔫了,背后爬滿了芝麻大的紅蜘蛛,就連剛長出的果尖都被蜘蛛網緊緊纏住,像一把張開的傘擋住了生長的去路。眼瞅著即將成熟的草莓干癟下來,祁向娟急得把土方子和新農藥都試了個遍,也沒能控制住紅蜘蛛的迅速蔓延。
于海濤得知情況后,馬上趕到草莓大棚,一邊觀察一邊給正在學校上課的導師、科技小院副教授成軍打視頻電話。“離近一點兒,讓我看看匍匐在莖上的是什么。”電話那頭的成軍湊近屏幕仔細瞧,“上面的小顆粒,不像是腋芽,倒有點像蟲卵,你看看是不是透明還有點兒泛紅?”經過一番“遠程會診”,成軍判斷,紅蜘蛛之所以來勢洶洶,是因為蟲卵已經對種植戶常用的化學農藥具備了抗藥性,蟲卵在潮濕的環境中前赴后繼的孵化,施藥也擋不住。
找到病根兒后,于海濤立馬回到實驗室,調配新型農藥。“說是農藥,實際上是一種綠色環保型藥劑。”楊明峰反復說,“不能為了殺蟲,不顧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
在老師的指導下,于海濤選用了一種植物源化合物——法尼醇作為藥劑的主要成分,它可以從30余種植物內提取,不僅有殺蟲作用,還能作為性激素,對體內含氣味結合蛋白的蛛形綱、昆蟲綱等動物具有趨避效果。同時,他還向藥劑中添加其他成分作為輔藥,形成復配劑,以增強藥效、減緩抗藥。
在實驗室中經過嚴密的論證,于海濤選出二十九組復配配方,對每種配方進行三次測算后,最終得到了優化的配比條件,并將藥劑命名為“綠谷一號”。
然而,真正把綠谷一號帶到草莓地里,于海濤才發現,在實驗室得出的“最優”方案用不了。
“和種植戶溝通后,我才發現,他們一般會養殖一些蜜蜂,通過蜜蜂來完成草莓授粉。”他指著大棚門口一個不起眼的木蜂箱說,“這些蜜蜂的存在,改變了藥劑調配的思路,要考慮藥劑對蜜蜂授粉有沒有影響。”于海濤立馬動起腦子,重新配比,又經過反復的實地試用,這才最終確定了藥劑配方。試用一段時間后,種植戶們都反映,噴灑綠谷一號后,紅蜘蛛少了很多,也沒有影響蜜蜂授粉,它們依舊辛勤地工作。
聽說于海濤這次回到村里做調查,祁向娟一大早就等在科技小院門口,“自從用上了綠色殺蟲劑,紅蜘蛛防住了,果還比原來更大更甜了。”她將一筐新鮮的草莓塞到于海濤懷里,笑著說,“多虧了這幫高校來的師生,讓我們韓郝莊村的草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紙上談,終覺淺。經歷了這場“烏龍”事件的于海濤也終于理解,老師為何不厭其煩地囑咐他們,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高校“綠色科技”的加持下,韓郝莊村草莓產業實現了“蝶變”:草莓產量由此前的一年畝產不足4000斤,增加到超過5000斤。科技助力提質增收,銷量和收入都翻了番。
未來,師生們還計劃通過網絡幫種植戶打通銷路,“從拍攝圖片、編輯文案,到申請網店、聯系物流,都在穩步推進,學生們摸著石頭過河,特別有干勁兒。”楊明峰欣慰地說,“看到這幫孩子,就像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希望通過科技小院,把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培養更多有情懷、肯吃苦的高素質農業專家。”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