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進入尾聲,安徽氣溫逐漸回暖。潁淮大地上,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
“小田變大田” 托管服務要跟上
在阜陽市潁州區,“小田變大田”的改革成效在今年的春耕田管中得以展現。
自從去年村里進行了“小田變大田”改革,馬寨鄉朱大莊村50多戶村民的零散土地就變成了300多畝的大塊田。種植大戶沈世洲和村里的幾個“老把式”受到村民們的信任,成了這300多畝小麥的“大管家”,沈世洲感到肩上的擔子一下就重了起來。“村里第一時間幫我對接農技專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什么時候施什么肥,什么時候打什么藥,講解得很清楚。”沈世洲說。
“小田變大田”是第一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也要跟上,讓種糧戶在作物生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能得到科學指導與服務。潁州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孫黎介紹道,區里成立了3個技術指導組,包保到每一個“小田變大田”示范點。“同時,我們對接全區20多個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好田間管理。從今年的小麥長勢來看,一類苗達到70%以上,苗情比去年有所提高。”
在今年年初阜陽市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阜陽市委書記孫正東要求深化“小田變大田”及“大托管”服務等改革,不斷培植加快建設農業強市的新優勢新動能。
2022年是安徽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示范推廣的第一年,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勇于嘗鮮的潁上縣楊湖鎮種糧大戶趙化套種了近1300畝。“潁上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約8000畝,總體實現‘玉米不減產(或少減產),多收一季豆’的預期目標。”潁上縣農業農村局農業股股長張啟明介紹,這種種植方式是根據大豆和玉米的生長特性,采用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套種,實現作物協同共生,助農實現“一地雙收”。
科技惠農 效率升了成本降了
在太和縣,一望無際的麥田在春日里顯得更加翠綠。
流轉了47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范恒進正搶抓農時噴灌麥田、強化田間管理,期待再迎一個豐收年。他告訴記者,自家田里現在使用的噴灌機作業半徑可達325米,轉一圈可以澆灌500畝地。“而且效果很好,就像自然下雨一樣。相比于以往柴油機灌溉,不僅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下降了很多。”范恒進說。
為確保今年夏糧穩產高產、提質增效,針對今年冬小麥苗情特點和天氣情況,太和縣農業農村局印發了《2023年春季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明白紙》,積極組織引導社會化服務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病蟲草統防統治,積極推廣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飛防無人機等先進大中型機械進行春管田間作業。
阜南縣苗集鎮種植大戶邵慶郎也切實感受到了科技為春管提供的新“生產力”。2022年下半年,他流轉的土地擴大了三倍,好在智能化、機械化的推廣運用,讓他家承包的2000畝小麥在短短三天內就可以完成田管作業。
“哪個地塊小麥長勢異常,就會在手機軟件上顯示出不同顏色,可以針對性地管理,判斷是否缺肥缺水,或者病蟲害。”邵慶郎一邊給記者展示Map智農手機軟件,一邊介紹道,通過在手機上實時查詢,他能及時操作無人機和植保機對小麥進行精準追肥、噴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建設高標準農田 發展多樣性農業
走進阜陽市潁泉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只見土地平整、渠溝完善,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農田輸配電一應俱全,小麥蓬勃生長,一派生機盎然。“這是我們2022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改造土地1.5萬畝,2022年底就已經全部完工。”潁泉區農田建設股負責人介紹道。
農田“高標準”,穩糧“有底氣”。據了解,潁泉區共有57.82萬畝耕地,已完成高標準農田治理耕地達54.46多萬畝,糧食作物畝均增產100斤到200斤,畝均節水61立方米以上。2022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01萬畝,全區糧食產量突破6億斤以上。
農業高質量發展在阜陽的路徑很多,每一種方式潁州區三星村黨委書記楊坤山都在積極嘗試。比如大力發展品牌農業,走優質優價的路子,從種植業角度看,就是要發展專用品牌糧食,實現糧食產業的“優種、優收、優儲、優運、優銷”。
早從2018年開始,三星村開始嘗試大面積種植酒用小麥,如今面積已達6500畝田,2022年總產值約為8.75萬斤。“我們采取簽訂‘訂單式’合同來種植弱筋酒用小麥。除去成本,每畝能增收700元。”楊坤山說,三星村的鄉村振興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環環相扣,穩扎穩打走下去的。與此同時,楊坤山繼續嘗試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讓農民從產業鏈增值發展中分享更多收益。
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振華告訴記者,作為農業農村部門,將堅決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推深做實“小田變大田”和農業精耕細作改革,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高標準農田,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同時,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因地制宜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來源: 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