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作為國家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業鏈在新發展格局中處于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提升農業產業韌性,發揮農業產業“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是我國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現實選擇。農業穩,全局才穩,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韌性,不僅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大國邁入農業強國,更將為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以綠色生態低碳為導向。農業產業韌性問題某種程度上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安全保障問題,這就意味著農業產業韌性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要統籌協調農業增長與綠色發展的關系,堅定綠色生態低碳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價值取向。
一要堅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兼顧農業穩產增產與綠色生態低碳發展,提高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的協調性,夯實可持續發展底盤。
二要暢通種養循環體系,以多種形式彌合當前種養之間的“斷鏈”,構建起戶內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多級種養循環發展格局。三要以“雙碳”為契機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生態紅利轉化,積極探索用“產品—服務—功能”的眼光衡量農業價值,通過生態補償、發展綠色農產品、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手段,以實際行動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第二,以支持保護政策為支撐。糧食是農業的根本,確保糧食供給體系穩定是強化農業產業韌性的基礎。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和優化改進,我國基本建立起多維立體的涉糧激勵政策體系,其效果是好的、是受歡迎的,但具體操作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應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分品種施策,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優化完善涵蓋收入補貼、糧食價格、產品收儲、作物保險的綜合扶持體系。
一是健全糧食補貼政策,規范補貼發放標準和流程,力爭開展差異化激勵,提高補貼效率。二是繼續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以穩為主,兼顧生產成本、國內外價格,并優化不同品種、品質糧食的比價關系。
三是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多元儲備協同機制,強化儲備和購銷領域監管,優化糧食應急儲備保障機制。四是加速推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助力綠色轉型,完善糧食多層次政策性保險產品體系,以“險補結合”應對糧食生產自然與市場風險,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
第三,以現代農業科技為內核。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提高農業產業韌性,要將現代化科技更多、更好地應用到農業產業鏈全過程,用科技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一要強化農業科技政策頂層設計,研究建立前瞻性更高、覆蓋面更廣、支持力度更大、穩定性更強的政策體系,并抓好任務落實。二要尊重農業科研特點與產業規律,不斷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激發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要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先進農機、綠色生產、智慧農業等領域,努力搶占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四要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五要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選育農業農村高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優化農技推廣體系、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等,加速實現科技興農。
第四,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動能。農業產業鏈條自主可控、穩定暢通、安全可靠、抗擊能力強,事關農業經濟發展大局,強化農業產業韌性,其重點仍要放在延鏈補鏈強鏈上,打造一套能夠有效防范、應對風險沖擊,且恢復力強的系統。一方面,要從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立足生產這個中心環節,向產前、產后兩個方面不斷拓展,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現代鄉村服務業等領域,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動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從橫向拓展農業產業功能,充分釋放農業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破農、工、貿、科、旅等相對孤立的困局,以農工商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產業韌性。
第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基礎設施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為破解農業基礎設施長期以來相對滯后的問題,一要繼續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制度性供給,加快補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抗風險能力。二要健全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相關市場主體參與承建,引導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對有條件的項目推行政府投資與金融信貸聯動。三要重視農業基礎設施的區域差異性需求,針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類型、產業發展格局現實,準確研判各地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供求形勢,因地制宜地展開建設,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