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離不開天,離不開地,各地不同土壤不同,氣候不同,作物也不同,甚至施肥打藥都不同。在沒有設施栽培的時候,因地制宜是不可忽視的,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做農業的一定知道。自然環境屬性決定了農產品品質的根本,而農產品的差異化甚至獨有性基本由自然環境決定。唯有茅臺鎮的水土可以釀出茅臺酒,同樣的工藝搬到其他地方釀出的只能是五糧液。
中國的每一個農產品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色彩,這種具有極強地域色彩的文化與自然資源結合才成就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一些已經在消費者腦海里形成的事實,即消費者心智,就是最好的文化資源。抓住它們,占有它們,它們就是你的無形資產。
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根本穩定問題。由于中國居民膳食以豬肉為主要肉食品種,所以只要豬價一露頭就得打壓,又是生產領域補貼,又是投放儲備肉,又是進口補充,非得把價格拉下來不可。
農產品的利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除過大宗的糧油農產品外,多數的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測算出來的利潤率并不低,這也是農業吸引眾多資本競相投入的重要原因。比如說,大棚菜年毛利率可達40%以上,特色水果毛利率可能超過100%,但一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多投資農業的虧得一塌糊涂,還搞不明白怎么“賠”的。
那么農業需要多少的毛利率才能保證掙錢?以養豬為例,行內的基本都知道“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這個三年一輪的豬周期,所以第一年必須把后兩年的錢掙回來。但從2012年底開始,“豬周期”也無情地被打破了,在這種情況下,算好的利潤基本上是一種諷刺。
所以要抓住市場就要算清利率、緊跟政策、盡量看好市場波動。
農產品最大特征是鮮活性,保鮮儲藏不僅技術上困難,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后的儲藏環節損失不是一個小數字。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10%,更不要說生鮮農產品了。
一般的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長途販運再到菜市場再到消費者手里,到底要損耗多少?比如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在90%以上,運輸過程中失水是常事,不僅重量下降,而且品相變壞。
來源: 田埂有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