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在我國悠長的農耕文明中涌現出很多描寫勞動的詩,這些詩詞形成了我們對農業勞作的最初印象,鄉村生活和勞作方式總是原始、辛苦又單調。而如今,農業勞作早已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更新迭代進化成全新模樣,“線上澆水”“一鍵除蟲”“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乘著科技發展的東風,現代農業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酷炫。
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從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到機械轟鳴的現代農業,中間離不開科技的更新迭代。智能時代的現代農業將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技術融為一體,具體來講,現代農業主要依賴以下關鍵技術:
物聯網技術。想要足不出戶管理農田,需要能隨時掌握農場各項信息做到“心中有數”,而這用到了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物聯網將真實農場中的環境條件與網絡相連,通過信息傳播媒介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形成大數據,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管等。
智能傳感器。智慧農場的各項數據來自分布在農場各處的智能傳感器。它們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影響作物生長的基本環境參數、作物生長本身的數據信息、環境控制設備的相關參數。智能傳感器把采集到的數據處理和匯總并上傳到農業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中,形成實時大數據。
智慧農機。與傳統的農機不同,智能農機裝有多種傳感器、遠程監控和衛星定位設備,可以記錄收割機的運行時間、收割量、運動軌跡等數據,通過手機終端,每一臺農機的具體位置、作業狀態、已作業面積等信息都一目了然,無人化遠程操作,春耕秋收都可以交給“機器管家”。
“種田”的正確打開方式
農作物主要分為耕、種、管、收四步,其中“耕、種、收”三個環節已經可以通過智能農機實現幾乎完全的機械化。以往3000畝地需要至少20個長工,每天巡田,觀察棉花的生長情況、病害、澆水或除草……而現在,這部分工作終于也可以實現線上操作。
棉花田地中最費人工的環節之一是澆地,傳統管理方式是滴管加上人工控制閥門,在大規模棉田里走一遍,開關閥門,而如今更換為自動閥門,實行遠程操控。原來需要人工下地澆水,現在只需點一下iPad上的APP,就可以精準澆地。
新疆棉花田用大量的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并且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無人機具備識別蟲草害的功能。比如一臺無人機在棉田上巡邏時發現一個區域光譜不對,就可以在地圖上標記位置,然后把高清圖像傳到云端進行遠程診斷,之后再根據病情給植保無人機裝上農藥,進行定點清除。
種田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新型種田的打開方式就是每天起床,先打開電腦或手機看各項數據,看數據指標正常不正常,然后再決定是否需要到現場查看,從“看天吃飯”到“看屏種地”,科技正在實現這一切。
讓農業擁有更多可能
根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是今后的農業發展大方向。數字化農業不僅體現在種植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更應該體現在“從種到銷”全程智能化。
未來農業將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實現按需定產;在具體種植過程中采用智慧化分析和管理;通過數字化分揀,根據農產品的大小、重量、外觀、品質進行自動分級。最終聯合電商平臺,建立智能物流園,打通產銷鏈條,實現從種到銷的全程智能化。
科技服務民生,21世紀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將是農業活動的最好助手。人工智能最擅長的就是取代人類的重復性勞動,而農業是絕佳試驗領域。未來的“人工智能+無人機+無人車”的技術將成為推動農業變革最重要的一環。
從落后的生產模式到大數據精準的市場導向和機械化作業,數字化正在重塑鄉村發展的新格局。未來,科技論文不僅寫在浩瀚太空,更會寫在廣袤大地。